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是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守护者和带头人,村干部是政策宣传员、是安全员、是调解员。
根据最新政策文件和地方实践,村干部的具体职责涵盖以下核心领域,确保乡村治理有效运行。
一、综合管理与决策
(1)主持全盘工作:统筹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稳定、党员廉政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民主决策机制:执行“四议两公开”村党组织提议→ 村“两委”商议→ 党员大会审议→ 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确保决议及实施结果公开透明。
二、经济发展与管理
(1)集体“三资”监管
管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禁止设立“小金库”,确保土地承包、项目发包公开招标(如《廉洁规定》第七条)。
(2)推动产业振兴
组织合作社发展,协调惠农补贴发放,保障征地补偿合理分配,支持村民创业增收。
三、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
(1)公共服务落实
代办医保、社保、低保、五保申请,推进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组织科普活动与技能培训。
(2)矛盾调解与治安
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治安管理、打击黑恶势力及“村霸”,维护公共秩序(《廉洁规定》第十三条)
四、党建与监督职责
(1)基层组织建设
管理党员队伍,落实“三会一课”,培养后备干部,加强廉政教育。
(2)权力监督机制
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财务收支,推行村级事务“联审联签”,定期公开村务、财务,接受村民质询。
五、行为规范与禁令
严禁行为(《廉洁规定》重点条款)
(1)侵占惠农补贴(第六条),工程招标弄虚作假(第八条);
(2)优亲厚友分配资源第九条,破坏选举第十条;
(3)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第十一条,逃避监督第十二条。
为什么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大?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主要是表现为群众对村干部的普遍信任缺乏。这种紧张的关系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群众对村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工作能力不足、作风不公、沟通不畅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干群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找到改善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大的首要原因在于其工作能力不足。许多村干部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和专业技能,在面对村民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拖延不办的情况。例如上级下发的扶贫物资或惠民政策,部分村干部因执行不力导致村民未能及时受益。这种不作为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此外,随着政府职能下放,乡镇部门直接处理基层事务的能力增强,使得部分村干部的职能被边缘化,进一步凸显其能力短板。能力不足不仅无法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还让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持续流失。除了工作能力不足,作风不公和腐败问题也是群众对村干部意见集中的重要原因。部分村干部在利益分配中搞特殊化,对亲朋好友优先照顾,甚至私吞扶贫款项,严重损害了其他村民的权益。这种偏袒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还加剧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更严重的是,个别村干部利用职权牟取私利,通过虚报项目,克扣补贴等方式中饱私囊,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还有就是利用工程项目吃回扣,甚至敲诈承包商,还有的利用给群众办事吃拿卡要等,个别村支书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唯有自己说了算,造成其他班子成员意见很大,还有的村支书搞形象工程,甚至个别村支书还包庇犯错或犯罪的个别村干部,这些都导致影响村里工作的发展,造成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形象,尽管是少数人,但影响很坏,这些腐败行为不仅败坏村干部的整体形象,也动摇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基础。当村民发现村干部将公共资源视为私有财产时,干群关系的裂痕便难以弥合。
干群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沟通不畅和决策不透明。部分村干部长期脱离群众,即不主动走访了解民情,也不及时传达政策信息,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和意图一无所知。这种信息不对称使群众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认为村干部刻意隐瞒或敷衍了事。此外,一些村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独断专行,未能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甚至以强硬态度压制不同声音,例如以“不签字就没福利”等话语威胁村民。这种单向沟通模式不仅无法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干群对立情绪。当村民感到自己的诉求被忽视时,对村干部的信任和配合度自然会大幅下降。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某些群众的不合理诉求达不到满足,就对村干部有意见,甚至到处宣扬村干部的不是,使不明真相的群众随声附合。
有些村干部能力不行、文化水平较差、思想守旧,不能起到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个别村干部品行不正、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不作为,不但不能给农民办实事,反倒成了农村发展的绊脚石,请客送礼、吃拿卡要,他们最有一套。凡是有利可图的活跑得很快。
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村干部背离了服务群众的初心,转而追求个人利益。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其行为与群众期待严重脱节,加剧了信任危机,要改善这一局面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村干部能力培训,通过定期考核和技能提升计划,确保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水平,其次,完善监督机制,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评议制度,杜绝腐败和不公现象,最后,重建沟通桥梁,要求村干部常态化走访群众,以透明化决策和共商共治化解隔阂,唯有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才能重塑干群互信,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村干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名村干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村干部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政治觉悟和服务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不搞权钱交易。
2、加强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村民的 动态和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反映他们的诉求和建议,要坚持民主决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要及时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决好工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清除误解和疑虑。
3、加强服务,切实解决问题,村干部要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关心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要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4、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村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树立良好形象,做到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为民负责。要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勤奋敬业,爱岗敬业,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级工作。
5、要积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多学习各类知识,提高素质和技术水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公民。
7、不怕群众提意见和有不满情绪,越是这样,说明村干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离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或不尽人意。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敢于面对问题、面对群众。
8、即使群众提出不合理的诉求,也要耐心听取,做好解释工作。
总之当好村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人难趁十人意,工作作的再好,也不会人人满意,这就是100-1=0,希望广大群众也要理解村干部的苦衷。即使极少数村干部干了违法的事,也不能代表所有村干部都变坏了,任何肆意抹黑村干部的行为也是违法的。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