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复曾言:“留学乃强国之基,非镀金之阶。”如今留学热潮下,关于留学目的的争议却愈演愈烈。
多数留学生不为求知,国内高考竞争激烈,选择留学避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他们的核心目标不是汲取知识,而是快速获取一张海外学历。
教育部2024年《中国留学回国就业报告》显示,2023年回国海归中,近六成毕业于QS 500名后院校。这些院校学术资源有限,部分学生的留学更像“混学历”。
除了避竞争,“国外滤镜”催生的优越感也是重要动因。一些留学生将海外经历等同于“高人一等”,忽视实际能力建设。
但现实是,这部分群体的就业表现往往与优越感脱节。
上述报告数据显示,QS 500名后院校海归起薪中位数6800元,低于国内“双一流”高校的7500元。
用10倍于国内的留学成本(年均学费+生活费约25-40万元),换一张竞争力不足的学历,性价比堪忧。
“多数文科留学生几乎是洋垃圾”,这样的观点虽然明显带有歧视色彩,却也反映部分现实。
部分文科留学生因专业匹配度低、缺乏实践技能,就业时更易遇挫。他们陷入“学历滤镜”无法自拔,一边抱怨就业难,一边不愿放下优越感。
但不能以偏概全,文科领域也有顶尖人才。比如QS前100名院校的社会学、经济学专业海归,在政策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很受欢迎。
真正以知识为目标的留学生虽占比不高,却代表着留学的核心价值。他们多集中在理工科、医科等国内资源相对薄弱的领域。
清北2023年出国深造学生中,80%选择QS前100名院校的硬核专业,回国后多进入科研、高端制造领域。这些学生目标明确,留学期间专注学术,回国后能快速转化价值。
![]()
谈及留学生群体,“两极分化”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一端是少数精英,一端是多数普通学历追求者,中间层相对薄弱。
QS前100名院校海归起薪中位数1.2万元,是500名后院校海归的1.7倍。
这种分化的核心,不在于“是否留学”,而在于学历含金量与个人能力。
接触过不少海归的人会发现,部分海归确实存在“蠢、菜、收入低却有优越感”的情况。
但这不是“留子”的群体标签,而是个人能力与认知错位的问题。
国内也有类似群体,不能将其归咎于留学本身。相反,优秀海归的表现十分亮眼。
202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35%有海外顶尖院校深造经历。他们用实际成果证明,留学的价值在于知识积累而非学历镀金。
看待留学生群体,最忌非黑即白的标签化。既不能将“洋垃圾”的帽子扣给多数人,也不能神化所有海归。
留学只是一种教育选择,关键看个人如何利用这段经历。
若以求知为目标,选对院校与专业,留学能成为成长跳板;若只为避竞争、装优越,再贵的留学也难有价值。
未来,随着留学市场逐渐理性,“学历滤镜”会慢慢褪去。人们评判海归的标准,将更多聚焦于能力而非标签。
对学生而言,与其盲目跟风留学,不如先想清目标:是为知识,还是为捷径?
对社会而言,少些极端评判,多些客观认知,才能让留学回归其本质——成为人才成长的助力,而非镀金的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