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彭义交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植物源研发部 部长
北京市国资委大豆加工创新团队及谷物杂粮深加工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北京食品学会及北京市豆制品协会、中关村健源联盟理事,国家农产品研发体系大豆分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谷薯杂粮深加工、植物蛋白加工、豆制品节能减排及老年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等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及“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 项,在SCI、E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实现对企业科技成果项目转化20余项,组织承担了7 次商务部委托开展的“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循环综合利用”援外人力资源国际培训项目。近年来,该同志所在的科研团队在高含量杂粮挂面、谷薯方便粥等营养健康、方便休闲及豆制品的节能减排及膳食纤维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谷薯杂粮及植物蛋白产业化技术成果推介
摘 要
本项目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植物源研究部主导,聚焦豆制品、谷薯杂粮、营养健康等植物源食品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以传统豆制品绿色低碳加工升级与谷薯杂粮口感与加工适应性等入手解决行业痛点,技术成果兼具创新性与行业实用性。
团队配备RVA快速黏度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大型分析设备,及双螺杆挤压、冷冻干燥等中试设备,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大豆加工分中心"平台与北京市“谷物杂粮深加工”“豆制品加工”等创新团队支撑,承担国家"863"计划、"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本次推介团队在谷薯杂粮、植物蛋白及营养保健食品方面近年来取得的多项核心成果,包括:1)豆制品绿色低碳加工全链体系,实现省时节水50%以上,获10 项专利授权,已应用于北京白玉等企业;2)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浆自动点脑装备生产线(2 000 盒/h),稳定运行3 年,大幅节能及提升保质期30%以上,有利于豆制品行业节能提质增效;3)谷薯杂粮精深加工技术,突破100%荞麦挂面产业化难题,实现10 t/d规模产业化,该成果实现了清洁标签,采用普通压延挂面工艺,盐分实现了零添加,对“三高”及老年群体主食需求较为友好,同时开发方便米/粥、低脂蛋糕等产品;4)植物蛋白气奶(完成4 t规模中试),1%的蛋白添加远超行业水平(<0.2%);5)开发老年健康食品,构建易咀嚼吞咽、高效消化吸收技术,推进低GI食品、具有辅助癌症病人放化疗协同效果,提升免疫力的深层发酵口服液产品落地,开发的酸豆乳技术曾以15万 美元转让日本企业,大豆全子叶利用技术助力维维集团上市,技术转化成效显著,为食品行业绿色发展与营养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02
![]()
苑 鹏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部 主任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发部主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技术服务贸易部法人、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学术带头人。兼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中国食品法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AI慢病管理与健康小屋简介
摘 要
AI健康小屋是健康食品及慢病健康管理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技术支持平台有GI国际联合研究与测试实验室(中国食品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共建)、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特医食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功能与营养食品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等。中国食品院整合近20 年的功能食品研发、慢病营养干预以及健康管理的技术储备、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训练专业级垂域AI大模型,通过智能健康镜、心肺功能与运动能力评测和情绪心理评估等综合性健康风险评估,结合健康助手智能体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提供一站式营养、运动和心理解决方案,打造出了“AI智能科学诊断健康小屋”模式,将在本次秋糖上首次展出完整模型,包括功率车、虚拟人触摸镜、智能睡眠沙发椅等科技设备,辅助健康饮食搭配,为消费者提供智能、个性化、完整科学的饮食+运动+心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健康解决方案。
03
![]()
郭东升 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2 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1 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奖特等奖1 项)。
裂殖壶菌产脂质化合物的工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摘 要
功能性脂质化学品由于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备受重视。在功能性食品中,脂质化学品占据了51%,处于主角地位。合成生物学技术虽然能够改变传统脂质化学品的获取方式,并提供优良的菌株。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菌株的性能和实现规模化生产,依然离不开工业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本人所在课题组从事裂殖壶菌产脂质化学品近20年,目前,已实现裂殖壶菌产DHA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完成了裂殖壶菌产EPA、角鲨烯、
-胡萝卜素等细胞工厂的构架。在这些产品的工业化过程中,搭建了基于模型的高通量的优化方法,实现菌株性能的充分发挥;建立了定向的代谢流调控技术,完成代谢流的进一步优化;开发了高供氧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实现了裂殖壶菌的高密度发酵;以及基于CFD-动力学耦合技术,实现了一步放大。04
![]()
杨 芳 副教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湖北省蕲艾产业技术研究院 特聘专家
北美华人营养学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四批“科技副总”,《Frontiers in Nutrition》副主编、《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编委、《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编委。从事脂质吸收代谢、食药同源物质功能及基础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Wiley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湖北食品行业产学研合作领军人物”,团体标准《食品安全管理师职业技能规范》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指导本科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铜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厅局级项目及横向课题9 项,发表30余篇SCI论文,申报并授权专利5 项,参与完成成果鉴定2 项,选育湖北省中药材新品种1 种(鄂品鉴药2024-003),以副主编、编者身份参与撰写教材与专著4 部,完成功能与特膳食品开发多项,讲授5 门食品专业课。
食药同源特色食品的研发与创制——以艾草、天麻、木瓜为例
摘 要
本报告旨在汇报课题组在“食药同源”方向上的系列研发成果,以特色草本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的健康产品体系。项目以艾草的综合开发为基础与重点,成功选育食用专用“蕲特2号”艾草品种,为其深度开发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以此为核心,突破了艾草的传统应用范式,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包括作为基础原料的超微蕲艾粉、主打天然提神的“艾初晓”功能饮料、方便女性日常温养的蕲艾暖姜红糖、日常饮用的蕲艾叶茶、蕲艾米粉及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艾草月饼,成功将艾草从外用灸材拓展至日常饮食领域。秉承同一研发理念,将技术体系延伸至天麻与木瓜的开发。针对现代人群的睡眠与神经健康需求,研制了以天麻为核心、复配GABA的“天麻舒眠饮”,提供非药物依赖的助眠方案。针对酒后不适与日常肝胃养护,开发了高果肉添加的“木瓜葛根枳椇子复合饮料”。此外,还成功将天麻、木瓜创新应用于软糖、零糖果脯等健康零食中,实现了传统食材的年轻化、零食化转型。综上所述,本课题组通过“良种选育—功效挖掘—工艺创新—产品创制”的全链路开发,成功将艾草、天麻、木瓜等传统草本资源转化为一系列具有明确健康指向的现代食品。我们的工作不仅为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技术路径,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源自东方智慧的天然健康选择。
05
![]()
万楚筠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品质化学与加工利用团队副研究员,武汉中油康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年来一直从事油料油脂绿色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863”科技攻关、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院企合作成果转化等课题20余项;迄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LWT》《农业工程学报》和《食品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3 项;参编著作1 部;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农科院青年科技创新奖,以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专利奖金奖、湖北省成果推广一等奖、中国农科院知识产权转化奖和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科技奖励20 项。
油料加工技术创新与脂质功能产品创制
摘 要
油料是人类三大营养素油脂、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E、甾醇等营养健康因子的重要来源,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油料产业存在对外依存度高,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产业链短、增值率和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针对上述产业技术瓶颈,中国农科院油料品质化学与加工利用团队,以油料营养功能物质和加工特性为基础,研究运用分子解析与结构表征、高效分离纯化、发酵与酶工程、分子修饰改性、纳米技术、营养与代谢组学、机械与智能控制、信息工程等技术原理,研究建立油料加工新理论、新技术,创制不同功能特色的高值化系列产品,为油料加工利用提供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国家食用油安全、油料三产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实习编辑:农梦琪;责编:张睿梅
![]()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助力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师范学院、 家禽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共同举办的“ 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将于 2025年10月25-26日 在 中国 江西 南昌 召开。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全国糖酒会组委会将于2025年10月16-1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113 届全国糖酒会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期间举办食品科技成果展,本届科技成果展以我国当前食品产业科技需求为导向,重点邀请“十四五”以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支持产出的食品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参展,并针对企业技术需要开展精准对接服务。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以上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