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汇集全球文化遗产、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专家,围绕“世界博物馆高质量运营与管理创新、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博物馆‘文化+科技’融合应用”三大热点方向展开深度研讨,为全球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来自五大洲共26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以及部分国家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气候行动工作组、气候遗产网络等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等共三百余人参加本届论坛。
本届太和论坛期间,多场高层次的国际对话与多领域的专题研讨,催化了多项务实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全球文化遗产及博物馆领域的互信与合作,也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文博未来提供了战略共识与实践框架。光华锐评【文博大家谈】刊发部分参与论坛嘉宾的专题分享全文,以飨读者。
守护历史印记,传承文明薪火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与创新之路
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荣昌
![]()
今天,有幸站在故宫博物院太和论坛的讲台,与各位共同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深感荣幸。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与故宫同源同脉,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承德考察时深刻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深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接下来,我将从守护历史实证、秉承绿色理念、科技赋能保护、创新活化利用四个方面,分享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
承德博物馆
一、守护历史实证:系统性保护工程的探索实践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于清代,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损毁严重。“十二五”时期,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历时三年完成了55项单体建筑的保护维修,于2016年竣工。在普宁寺等修复实践中,我们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一是早年修复材料形成的水锈结壳难以清理;二是长期香火造成的烟熏病害顽固;三是早期不当的水泥修补痕迹难以去除。我们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数码拍照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现状评估,进而实施了石质构件锚固灌浆、裂隙勾补、缺失补配、表面清理与脱盐、防风化处理等一系列精细修复。
![]()
![]()
普宁寺大乘之阁月台
石质文物科技保护工程修缮前后对比
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组建了集遗产监测、勘察设计、古建施工、工程管理、文保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团队,完善专用软件系统,建立承德古建筑保护信息库,推动保护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抢险维修”向“主动预防性干预”转变。
此外,我们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成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精心策划的“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以多伦会盟、六世班禅觐见、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程,该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
多伦会盟
![]()
六世班禅觐见
![]()
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出席活动
二、秉承绿色理念:遗产保护与自然相适应的探索
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极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因山就水、融于自然”的理念,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高度契合。我们持续推进山水林草一体化生态修复,实施万树园环境整治与流域治理。
在湖区,将过去直上直下、被称为“养鱼池”的驳岸,依据历史原貌恢复为沙土、湖石、条石等自然形态的驳岸。近10公里的宫墙,也已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的水泥抹面,恢复为以毛石青砖为主体、清灰勾缝的传统工艺。通过科学施策,有效促进了鱼类、兽类及观赏鸟类种群的恢复,构建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我们坚信,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
![]()
驳岸恢复前后对比
![]()
![]()
宫墙修复前后对比
2024年新修订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首次将“先考古、后建设”写入法规,明确禁止火种入内、限制临水活动,并对建筑风貌实施“全景式管控”。这标志着我们的保护工作实现了从“单体文物守护”到“整体历史环境风貌保护”的重大转变,确保了7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在山水环抱中延续其历史脉络与肌理。
三、科技赋能保护:创新驱动系统性保护的实践
文物保护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我们积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融入保护工作,推动从传统修复向科技赋能转变。例如,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利用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对30余处已消失的园林景观进行逐步复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系统采集核心景观数据,构建了高精度数字模型库。在承德博物馆,互动“魔墙”借助高清显示与精准多点触控技术,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成果,包括文物图文和3D模型,进行生动呈现,观众可通过“查找”“放大镜”“点赞”等功能进行互动。截至目前,已完成187件立体文物三维模型和28件书画文物的高清数据采集。
承德避暑山庄入选国家古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后,我们突破了“重维修、轻保养”的传统观念,运用超声波探测、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手段前瞻性消除隐患,并构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
![]()
古建筑保护网络管理平台
在国家和省文物局支持下,我们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建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实验室,历经14年攻关,创新采用综合环境劣化模拟设备,精准复刻承德本地数十年气候变迁,筛选最适配的保护材料与工艺,成功破解多项技术难题,初步实现了对石雕石刻、彩画及重要馆藏文物的系统性、有效性保护。
![]()
![]()
须弥福寿之庙石狮修复前后对比
四、创新活化利用:以文化遗产赋能美好生活
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路径,通过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等,让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利用数字复原技术,在卷阿胜境殿举办“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
![]()
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
与故宫博物院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须弥福寿”专题展、钟表联展,并合作建立“古钟表联合修复实验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联合举办的“2024故宫・避暑山庄新春灯会”,以非遗灯彩艺术点亮遗产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巧妙融合节日氛围与文物保护,让古老园林在冬日焕发璀璨光彩,也为开拓冬季旅游市场探索了新路。在文创领域,与故宫文创全面合作,开发系列产品,优化运营模式,经过暑期旺季检验,顾客购买热情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展
![]()
钟鸣盛世:紫禁城与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
2024年10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承德创建“河北承德世界遗产城市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开启为期3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新征程,通过构建高效政府协调机制,推动遗产地与周边城市实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这座清代曾接待土尔扈特部东归领袖与六世班禅的“民族会客厅”,今天正通过短视频、双语导览等多种方式,向世界生动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各位同仁,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要求我们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保护第一的原则,又要勇于探索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故宫博物院及各位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让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更好地赋能美好生活,向世界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 E N D -
总监制:唐晓艳 李志翔
监制:娄靖海 刘园
编审:霍默静 张凌云
编辑:刘婉婷 申潇 王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