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寿天津总部那栋楼,走进了新任董事长——寇江华。
这个在原保监会干了18年的老监管,大概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从“监考老师”变成“考生”。
![]()
他接手的这家公司,已经连续亏损好几年了。累计亏损超90亿,68%的股权被质押冻结,典型的烂摊子。
关键是,就在他正式出任董事长前后,天津国资刚刚完成10亿元增资。而且据说,第二轮增资也在路上了。
这事儿,有点意思。
1.从“海航系”到“天津国资系”:一场不得不打的翻身仗
渤海人寿的故事,正是无数中小险企困境的缩影。
2014年成立的时候,它可是天津自贸区第一家总部寿险公司。那会儿“海航系”正如日中天,公司发展也挺猛的。2017年之前,谁能想到后面会是这样?
然后呢,海航出事了,渤海人寿跟着遭殃。
持续亏损、股权质押、管理混乱,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保险公司的“死亡笔记”了。
老实说我也挺纳闷的,一家险企怎么就能亏到这个地步?后来仔细想想,无非就是那几个原因:业务端激进扩张留下的坑、投资端踩雷、费用管控失控、历史包袱太重。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像多米诺骨牌。
但天津国资为什么要接这个盘?
从表面看,一家地方国资去救一家烂尾险企,好像不太划算对吧?但你仔细想想:
首先,这家公司作为天津自贸区内唯一一家总部设在当地的寿险机构,其战略地位本身就非同一般。
![]()
其次,金融行业牌照本就属于稀缺资源,更何况是准入壁垒更高的寿险牌照。
再者,从风险处置的角度看,与其坐视其倒闭并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动荡,不如及早介入、主动化解风险,显然是更为稳妥的应对之策。
2024年末10亿元首轮增资落地后,渤海人寿的股权结构彻底变了。国资控股意味着背后有人兜底了,意味着不会再有那些“神秘操作”了,意味着合规风控终于能硬起来了。
2.为什么是寇江华?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18年的监管经验,在原保监会办公厅和消保局都待过,还挂职过天津滨海新区,当过天津港保税区的副巡视员,后来又干过滨海新区金融局局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
你发现没有?这个履历简直是为渤海人寿量身定制的。
他既懂监管规则,又熟悉地方政府运作逻辑,还有实际的市场化操盘经验。
说句不好听的,让一个纯粹的业务派去接手这种烂摊子,大概率会栽跟头。因为你得先把合规风控的窟窿堵上,然后才能谈业务发展啊。但让一个纯监管背景的人去,又容易“把公司当监管对象”,束手束脚。
寇江华不一样。他见过太多险企的生死,知道哪些是红线不能碰,哪些是可以灵活操作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在天津扎根多年,对当地的资源整合、政策协调门儿清。
这种人,市场上真不多。
据说寇江华上任后,立马提出了四个“重塑”战略:
- 坚持党建引领,重塑治理体系
- 推动稳健发展,重塑资产质量
- 秉持科技赋能,重塑经营模态
- 优化资源配置,重塑人才生态
听起来有点官方?但仔细琢磨,这几条其实挺务实的。
治理是根基,资产是命脉,科技是工具,人才是未来。一个都不能少。
![]()
尤其是人才这块,渤海人寿最近公开选聘总经理和两位副总经理,分别负责业务渠道、战略企划和资本运营。这个动作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公司要彻底市场化了。
以前很多问题险企的高管都是“内循环”产生的,要么是大股东安插的人,要么是内部提拔的老人。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形成利益小团体,改革阻力巨大。
公开选聘的好处就是打破这种局面。新人进来,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专业判断做事。
3.扭亏:从负债端、投资端到内部管理
说到底,再好的战略和人事布局,最终都要落到经营业绩上。
渤海人寿怎么扭亏?他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负债端转型。
“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在保持现金流和业务规模稳定的同时,深化业务转型,加快风险化解。”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不再盲目追求保费规模,而是要做有质量的业务。什么叫有质量?就是能赚钱的、能长期留存的、能产生持续现金流的业务。
说白了,过去那种靠高费率、高返点冲规模的玩法,行不通了。现在得精耕细作,一单一单地算账,看这个产品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个渠道到底值不值得投入。
第二板斧:投资端改善。
渤海人寿这几年亏损,投资端踩雷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强投资能力建设”。
听起来还是有点虚?其实不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有严格的监管要求,不能像私募基金那样乱来。但在合规框架内,还是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的。
比如说,过去可能重仓了某些高风险资产,现在就要逐步降低比例;过去可能投资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外部管理人,现在就要加强自主投资能力建设。
第三板斧:降本增效。
这个其实是最直接的。合理控制销售费用等各项成本,说穿了就是把不该花的钱省下来。
中小险企的一个通病就是费用管控不严。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在烧钱抢份额,觉得规模上来了自然就能盈利。但市场一转冷,问题就暴露了:钱烧出去了,保费收不上来,亏损窟窿越来越大。
所以现在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4.险企化险的“天津样本”
从更大的视角看,渤海人寿的案例其实很有代表性。
这几年,一批中小险企陷入困境。有的是股东层面出问题,有的是经营层面踩雷,有的是两者叠加。总之,化险成了监管的重要课题。
怎么化?
传统思路是托管清算,但这种方式对市场信心打击太大,而且处置周期长、成本高。
渤海人寿走的是另一条路:地方国资介入,股权重组,管理层市场化,业务逐步调整。
这条路有几个优势:
- 速度快。国资背景的股东决策效率相对较高,不像一些民营资本那样扯皮不断
- 信用背书。国资控股后,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会明显提升,有利于业务开展
- 资源整合。地方国资往往能调动更多的区域资源,比如政策支持、业务导入等
- 长期主义。国资股东相对更有耐心,不会急于短期套现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没有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国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如何避免“国企病”?如何激发团队活力?
这些都是寇江华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
5.写在最后:中小险企的出路在哪?
老实说,我对渤海人寿的未来还挺好奇的。
2024年营收81.75亿,总资产505.7亿,这个体量在行业里算不上大,但也不算小。如果能顺利扭亏,稳住基本盘,未来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但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差异化的定位,能不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特色。
中小险企最怕的就是“四不像”:想做大而全,但资源又不够;想做小而美,又放不下面子。结果就是哪哪都不行,最后只能等死。
渤海人寿的机会可能在于:
深耕天津及周边区域市场,打造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险企。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客群或专业化产品线,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竞争壁垒。同时,还可借助其国资背景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类业务与项目,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坦白说,我也不知道。
但至少,他们现在有了一个懂行的掌舵人,有了一个愿意长期投入的大股东,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战略方向。
这,已经比很多同行强太多了。
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