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100个创业者中,83人撑不过第一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2025年《中国小微创业报告》的冰冷数据,“创业”两个字,总被裹着“逆袭”“自由”的光环。
可只有真正踏上这条路的人才懂,从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你就再也不能做回“普通”的自己,普通人间的烦恼是“今天吃什么”“周末去哪玩”。
![]()
而创业者的日常是“资金够不够”“订单能不能成”,普通人可以任性发脾气、偶尔摆烂,创业者却要在崩溃后立刻整理情绪,在绝境中找生路。
很多从底层爬起的创一代,都有个共同点,明明才二十多岁,眼神里却没有同龄人的松弛,反而带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与算计,不是他们不想“幼稚”,而是创业这条路,逼着他们提前“长大”。
![]()
就像十二味川菜馆的老板张权,别看他现在成功,但创业的时候也是吃了不少苦。
当时他在香港没有人脉,去租铺位的时候,不少业主见他是内地人,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就要求加收押金或者提高租金。
没办法的张权,只能硬着头皮交钱,然而这还是第一步。
装修餐厅的时候,因为在香港人生地不熟,张权没少被坑,安装的通风管道里面是空的,根本没有机器,对方收钱后就直接跑路了。
结果厨房的油烟排不出去,整个餐厅乌烟瘴气,严重影响了食客的体验。为了正常营业,他只能自己再掏腰包全部重装。
一来一去,浪费了不少钱。
![]()
店里生意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管理上又面临着挑战。
因为张权一开始认为,餐馆只需要有个好厨师就行了,其他的可没想那么多,然而却在管理上出了大问题。
餐厅曾有一位店长,竟然挪用了店里的钱,后厨的厨师们看到生意火爆,也开始月月要求加薪,甚至到了张权无法满足他们要求的薪资,就马上辞职走人。
![]()
这也导致餐馆的菜品质量下降,客人也就都走了,餐厅一度陷入亏损。
后来张权反思,才明白这是因为自己的管理能力不够成熟,他也意识到,现代餐饮企业不能只依赖个别厨师,必须建立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组织架构,但这转型的过程无比艰难。
那段时间,张权几乎是以店为家。他每天在餐厅工作长达18个小时,从进货、楼面接待到收银,甚至亲自洗碗、冲奶茶。
![]()
有员工请假、旷工,他就必须马上顶上去,否则餐馆的生意就会受影响。
可以说,为了稳住这份初创的事业,他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深圳开包子铺的陶强也吃过这亏,当初开了几家连锁店后投钱建中央厨房,就因为没搞懂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最后只能关门,几十万的设备几万块就卖了。
![]()
还有创业过程中,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开销和乱子,比如原材料突然涨价、关键设备突然坏了必须马上修、工人的工资起伏等问题。
来算好能赚多少钱,这些意外一出来,剩下来的利润可就没多少了。
![]()
很多人只看到开店当老板很自由,却看不到背后那些琐碎的难处,厨师突然辞职、食材价格一夜暴涨、客人无缘无故变少……
这些随时可能击垮生意的危机,都得靠创业者一个人硬扛。
而且刚创业的时候,哪儿能把所有流程都定好规矩,大多时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后面能不能成功真的很悬。
![]()
除了管团队,创业者还得扛住另一种折磨:孤独。
生意时好时坏、钱不够用、老客户跑了,这些糟心事大多只能自己扛着。
每次做决定都揣着风险,可还得装出淡定的样子稳住手下人,把焦虑害怕都藏在心里。
天天从早忙到晚,周末也得加班,陪家人、自己歇会儿的时间都被挤没了,那种没人能帮衬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
心态不好的话,就有可能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好觉,陷入长期的焦虑。
说到底,创业者就是在没方向的地方找路、顶着压力硬扛的一群人,他们未必天生就比普通人强,只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不一样了。
每个选择这条路的创业者,无论最后成败,都值得尊重。因为他们不仅仅在创造自己的事业,某种程度上,也在推动着这个社会向前走那么一点点。
![]()
新京报——《《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5》发布,北京跃居全球第五》
![]()
新浪财经——《《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发布 北京位列第一》
![]()
京报网——《2025上半年全球独角兽新增42家,AI赛道领跑》
![]()
中国新闻网——《舌尖上的香港:粤菜传承百年 从茶餐厅到街头小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