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日经亚洲》的专访中,就中美关系说出了心里话。
“中美组G2划分势力范围”就急着摆手,还抛出句刺耳的话:“我们承认中国在周边为所欲为,就是历史性错误”,跟着又反问“凭什么给中国划势力范围”。这话听着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的老毛病——用自己的霸权逻辑套中国。
咱们先掰扯清楚:中国从来没跟美国提过“划分势力范围”这茬。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东盟自贸区升级,中国和周边国家玩的是“合作共赢”,比如和东南亚国家搞的铁路项目,都是你情我愿的经济合作,哪来什么“为所欲为”?
反倒是美国自己,两百多年来把“势力范围”玩得溜熟。1823年搞出“门罗主义”,直接把拉美当成“后院”,动不动就派兵干涉,recent还借着反毒名义在加勒比地区动武,击沉委内瑞拉船只逼人家屈服。现在中国在周边正常发展关系,美国倒急了,本质是怕自己的霸权蛋糕被分走。
伯恩斯的焦虑更藏在细节里:他嘴上骂G2划分势力,却没提美国在印太搞的“小圈子”。这些年美国拉着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搞“四边机制”,又是开领导人峰会,又是定技术标准,摆明了是想围出个“美国主导的势力范围”。说白了,美国反对的不是“划分势力范围”,是反对“不是自己主导的势力范围”,这吃相未免太难看。
为了给“美国该主导印太”找理由,伯恩斯还搬出了200多年前的“门罗主义”,说这政策要跟着美国实力转向印太,甚至宣称“美国是太平洋国家,未来在印太”,不认同“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以前美洲是我的地盘,现在亚洲也得听我的。
可他没说全“门罗主义”的黑历史。这政策1823年刚出来时还装着“反对欧洲干涉美洲”的样子,没多久就成了美国扩张的工具。1904年“罗斯福推论”一补,美国直接能以“强权干预”拉美内政,冷战时更是在当地搞代理人战争。现在把这老古董搬到印太,换汤不换药还是想搞“美国说了算”。
但现实给了美国一记闷棍。伯恩斯说印太有中美日印四个军事强国,想靠这凸显美国主导的必要性,可美国拉起来的“四边机制”早成了“各怀鬼胎”的松散团伙。
日本在声明里说涉朝私货,印度在缅甸问题上跟西方唱反调,澳大利亚一边跟着美国喊口号,一边偷偷扩大对华贸易——毕竟中国是这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别说东盟国家早明确表态“不愿选边站队”,美国想把印太变成“新美洲后院”,根本是一厢情愿。
最有意思的是伯恩斯那句“北京低估了华盛顿”,说中国总批评美国内部分歧,却没看到他们能克服分歧的实力。可这话刚说完,美国内部的对华政策就乱成了一锅粥。
9月份刚爆出,国务院“中国组”负责人华自强辞职,这个专门管对华事务的部门空缺率高达40%,工作人员要么离职要么要求调走,原因就是“强硬派”和“克制派”吵得不可开交。
要是真能轻松克服分歧,美国也不会急着拉盟友“壮胆”。伯恩斯自己就说“美国加欧盟、日澳印才更强大,盟友是战略核心”,这话等于直接承认:单靠美国自己,已经没法维持对中国的优势了。
可盟友真能靠得住吗?欧盟跟中国有千亿级的贸易额,不可能跟着美国搞“脱钩”;日澳印更清楚,跟中国翻脸吃亏的是自己——印度的原料药依赖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离了中国市场就得暴跌。
其实根本不是中国低估美国,是美国高估了自己的霸权。中国从来没把美国当成“对手”来贬低,反倒是美国困在“必须当老大”的执念里,把正常的国家发展当成“威胁”。
中国搞“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想和各国一起赚钱过日子;美国却还抱着“划分势力范围”的老思维,拉帮结派搞围堵。这就像有人总觉得别人要抢他的椅子,其实是自己站不稳了,反倒怪别人长得太高。
说到底,伯恩斯的专访更像一场霸权焦虑的公开宣泄。从反对G2到搬出门罗主义,再到吹嘘盟友、抱怨“被低估”,每句话都透着“既想遏制中国,又没足够底气”的矛盾。
可时代早变了,多极化不是美国能挡得住的,“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也不是谁能随便否定的。美国要是真不想被“低估”,与其琢磨怎么拉圈子、划地盘,不如先学会怎么跟其他国家平等对话——毕竟在今天的世界,霸权那套早就不吃香了。
参考资料:美前驻华大使不装了:凭啥和中国组G2划“势力范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