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小长假,文旅市场热浪滚滚,寿县,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黑马”。它不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一个古老的名字,而是凭借着独特的魅力,成功“闯”入了央视的镜头,更“闯”进了无数游客的心里。社交平台上,关于寿县的讨论热火朝天,有人爱它深入骨髓,也有人对它“又爱又恨”。这座千年古城,在这个假期,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顶流”的滋味。
![]()
如果问这个假期寿县有什么最高荣誉,那无疑是“央妈亲生”这个网友戏称的称号。央视新闻多次将镜头对准这里,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寿县 beyond the history books 的鲜活面貌。这绝非偶然,而是寿县深厚底蕴与当下活力的集中爆发。
![]()
首先,是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历史体验。寿县古城墙,作为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之一,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当游客漫步其上,触摸着斑驳的砖石,俯瞰城内外的风貌,一种“一脚踏入历史,一眼看尽千年”的恢弘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拍照打卡的背景板,更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金戈铁马、城郭变迁的文化载体。再加上宾阳门、瓮城等精巧的古代防御体系,足以让历史和建筑爱好者流连忘返。“十一”期间,以古城墙为背景的T台秀,古典与时尚的结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
其次,是博物馆里的“文化盛宴”。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新馆)是这个假期绝对的“流量担当”。它馆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无声地诉说着楚国故都的辉煌。游客在这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进行一场与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今年,更是有煤矿文工团沉浸式表演的加持,将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可感,满足了当下游客对“知识型旅游”的需求,成为寿县文旅升级的一张王牌。更少不了熨帖肠胃的“地道风味”。寿县的美食,是这次出圈的“秘密武器”。八公山豆腐宴的清淡鲜美,正源馆牛肉汤的醇厚浓香,以及遍布街巷的各种地道小吃,都成了游客们交口称赞的对象。美食,是最直接、最温暖的旅游记忆点。
![]()
然而,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火爆的旅游市场也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寿县在服务和体验上亟待补齐的短板。社交平台上那些“发自内心的吐槽”,同样值得高度重视。
首当其冲的,还是老生常谈,“进城难”与“停车难”。每到节假日,便是老城区居民托举文旅的时刻。为了配合古城的游览,他们就要面临进出不便的困难。作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其内部道路狭窄、交通承载能力有限是客观现实。但在巨大的客流面前,这个问题被急剧放大。无数游客吐槽,开车进城仿佛经历了一场“世纪大堵车”,而寻找一个停车位更是堪比“寻宝游戏”。
![]()
其次,是景区内外的“商业化陷阱”。网友点名吐槽的“城墙上的美猴王”,堪称经典的反面教材。这些身着戏服、主动凑上来合影的“孙悟空”,在合影后强行索要费用的行为,与古城深厚的历史氛围格格不入,显得廉价而粗鄙,极大地拉低了古城的文化格调,让游客有种“踩坑”的感觉。美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换环,然而,部分“名气美食”的体验落差,也是“槽点”之一。作为寿县名片的“大救驾”,很多人认为,大救驾与它的盛名难副,更像是一张缺乏诚意的“旅游名片”。其实,在几代糕点师傅的改进下,“大救驾”早已一改往日油腻单一的口味,有全新的面貌,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尝试。
![]()
热闹散去,寿县路在何方?“十一”的火爆证明了其独特的文化IP拥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但火爆的人气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收益,也能快速消耗口碑。未来的寿县,需要在“热度”与“美誉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想将“流量”变为“留量”,将“网红”变为“长红”,寿县需要做的,是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享受到现代旅游的便捷与舒心。当真诚的赞美多过无奈的吐槽,寿县才能真正屹立于文旅强手之林。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