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龙泉驿人的日常里
龙泉山是春日漫山的桃花
秋日甘甜的果子
是抬头可见的城市背景
![]()
![]()
![]()
![]()
如今
由著名作家凸凹耗时24年
创作的《龙泉山传》
以“开山之作”的姿态为龙泉山立传
更打破了人们对“龙泉山”的认知惯性
![]()
《龙泉山传》封面
近日,这部由上下册共82.5万字、300余幅图文构成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该书第一次把龙泉山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龙泉驿成为读懂这条“天府万古脊梁”的关键坐标。
破认知边界
心理龙泉山的“小”与地理龙泉山的“大”
![]()
龙泉山云海
提起龙泉山,多数人的“心理画像”往往局限于龙泉驿、东部新区、金堂一带的丘陵——春赏桃、秋摘果,是触手可及的“城市后花园”。这便是“心理龙泉山”的边界:熟悉却狭隘,将一条绵长山脉简化为局部风景。
而《龙泉山传》所呈现的“地理龙泉山”,则彻底重构了这份认知。
龙泉山,全称龙泉山脉,俗呼东山,北起绵阳安州,南止乐山五通桥,中经德阳、成都、眉山,纵贯四川“5市28区县”,绵延300公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四川盆地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天然界碑”、岷江与沱江中游的“分水岭”,与龙门山、邛崃山(西山)联手拱卫出成都平原,更是蜀水入长江、蜀道出中原的“咽喉要道”。
正如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所言,“没有龙泉山脉就没有成都平原,而没有成都平原就没有天府之国。”而龙泉驿区作为山脉中段的核心区域,虽承载了多数人的“心理记忆”,却只是这部“地理大书”中鲜活的一页。
立山岳之传
行走龙泉山的“笃行”与书写龙泉山的“深情”
![]()
凸凹
为一条300公里的山脉立传,既需“用脚丈量”的笃实,也需“用心对话”的深情。作者凸凹用24年时间,完成了“行走”与“书写”的相守——他自1992年移居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主峰长松山下,32年间与这座山结下生命羁绊:父亲埋骨长松山18年,63岁的他更在诗中留下“骨灰撒向龙泉山”的遗言,将其视作“家族香火山”。
24年里,他不分寒暑,无数次沿600里龙泉山脉跋涉——攀登每一座高点记录地质肌理,叩访每一处河湖收集民俗故事,与山民闲聊迁徙往事,为草木花鸟留影。这份“行走的积累”,让书写摆脱了空洞的地理描述。凸凹坦言,写龙泉山最难的不是收集资料,而是“用几十万字的文学体量,把5市28区县的山性、5亿年的历史说清楚,还得让读者愿意读”。
他创新采用“双第一人称”叙事:一个“我”是龙泉山本身,从寒武纪讲起山岩、土壤、河流的演化;另一个“我”是作者自己,用散文、诗歌、纪实甚至戏剧化笔法,分享与山相处的点滴。这种“跨文体非虚构写作”,让冰冷的地质数据有了温度,也让读者得以“走进”龙泉山的时空。
汇百科之智
一部贯通地脉文脉的“龙泉山全景图鉴”
![]()
在龙泉山眺望雪山 嘉楠
《龙泉山传》不止是“传记”,更是一部可读、可研、可用的“龙泉山百科全书”。书中300余幅配图堪称“视觉盛宴”:既有知名摄影师嘉楠拍摄的“龙泉山看雪”“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也有画家白德松、邱笑秋的山水佳作,还有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1941年拍摄的历史影像与万邦绘制的精准地图;书后1.2万字的《龙泉山大事记》,更系统梳理了山脉从地质时期到现代的重要节点,堪称“龙泉山时间简史”。
它的实用价值更渗透到生活与发展中。它既可作为出行龙泉山地区的旅游指南,龙泉山地区旅游、消费业态和景区景点的“宣传母本”,还可作为龙泉山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参考资料和地方乡土教材。更重要的是,它串联起龙泉山的“文脉基因”——从“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的传承,到杨升庵祠、贺麟故居的人文印记,让这座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天府万古脊梁,巴蜀硬核地望”。
如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龙泉山传》更成为读懂这片土地的“钥匙”——它让我们看清,心理龙泉山的“小美好”,始终嵌套在地理龙泉山的“大格局”中。而这座山的过去与未来,正藏在每一页行走与书写里,每一处地脉与文脉中。
—— 专家阅读点评 ——
阿来:
(中国当代作家,第5届茅盾文学奖、第7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作协主席)
在凸凹山绕水环的笔下,所有追溯,感触与思量,自然人文宏观概括或历史或现实场景的微观呈现,都靠他一一踏勘,一一寻访,再用富于激情的文字,让时间与空间交织,得以实现。
谭继和:
(历史学家,巴蜀人文地理专家)
凸凹的《龙泉山传》就是世界万国烟花聚积成都千年文脉发展史上第一本由龙泉山人写出来的展现巴蜀大地之龙脊——龙泉山的山系山脉与文系文脉错综会通、水乳交融之美的杰作。
李忠东:
(旅游地学专家,科普作家,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
为龙泉山立传,凸凹兄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更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书的开篇即以拟人手法,让龙泉山自己来了一个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座山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就以这样的方式娓娓道来。
邱华栋:
(作家,《北京传》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民主促进会第15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诗人、作家凸凹写出了这部全面、正写,经得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考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山岳传。在我看来,为山河立传,凸凹不仅走在了前面,还走出了一种海拔与冠幅。
李舫:
(散文随笔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用非虚构的散文笔法写城市传兴起后,为山河立传也拉开了序幕。山岳传中,《龙泉山传》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凸凹将自己的阅历、博见、才华尤其对龙泉山脉的热爱与激情,尽数倾入在这条山脉的山水和人文中,让我们起伏、迤逦在山体的时间深处,流连忘返,不知所归。
李后强:
(学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
作家凸凹撰写、摄影师嘉楠供图的非虚构作品《龙泉山传》,是刻画龙泉山脉的开山之作,它以高空和大地融合的立体方式深入挖掘了龙泉山的美学资源和文旅禀赋,用连环画和电视剧的展播形式呈现了古老而年轻的龙泉山,实为上乘之作,值得热爱天府之国和川西美景的人们细读和常读。
李明泉:
(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研究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
该书不仅从自然地理的视角展现山之史山之势山之诗山之韵,而且深挖龙泉山地层之中与地表之上的历史事件和人文活动,展现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现出龙泉山文化地理特性,并延展到这座山系之于巴蜀大地的经济社会、历史变革、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读来妙趣横生,颇有意味。
梁平:
(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青年作家》主编,《草堂》主编)
《龙泉山传》从史料进入,实地踏勘,并以轻松、流畅,充满诗意的散文笔触,汤汤80余万字精雕细刻,使其成为一座非虚构的丰碑。
蔡兴东:
(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
书中的二三百幅摄影作品,充分体现了嘉楠一以贯之的独特性、唯美性和故事性的相互渗透。其叙景、叙事、叙人的山性十足的摄影语言,将龙泉山脉的韵味、魅力、美丽和那么多陌生的信息,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之既享受又震撼。《龙泉山传》的面世,让我们在这个读图时代,即便足不出户,亦可在纸上登临龙泉山,尽览龙泉山。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凤
责任编辑:李娜
编辑:张静
记者:任浪莉
文中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