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曾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是成功焦虑。
![]()
这是他在2025年5月访问印度时,面对一群对中国态度暧昧的印度学者,所做的一次冷静剖析。
这场发言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萨克斯的身份,更因为他说出了一个西方长期回避的事实:中国今天遭遇的围堵和打压,根本原因不是威胁西方秩序,而是它发展得太快、太扎实,而这种成功,是美国无法掌控的。
这位美国学者分析的是美国的真实意图吗?还是浅层次的东西?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中美在未来的对撞,按照部分美国学者的悲观看法 ,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人说,中美之间必有一仗。
下面我们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分析和讨论。
![]()
一、萨克斯的分析,虽然抓住了美国敌意的表层动因,但未触及深层结构性矛盾
萨克斯的核心观点——“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是成功焦虑”,直击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显性逻辑。中国的快速发展(如几亿人脱贫、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供应链自主可控等等)的确打破了美国对“西方主导全球发展”的认知惯性,让习惯了“引领者”角色的美国产生了“无法掌控”的焦虑。
这种焦虑体现在美国的一系列行动中。比如贸易战针对“中国制造2025”、技术封锁瞄准半导体等高端领域、地缘政治上推动“印太战略”挤压中国空间等等。
这些行为本质上确实是对“中国发展速度超过美国预期”的应激反应,萨克斯的分析解释了美国敌意的“为什么现在发生”。
![]()
但深层问题远不止于此。美国的敌意更源于“霸权护持”的结构性需求
首先是美国经济霸权的动摇。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是美国的2.3倍),这对美国“全球经济收割者”的角色构成直接挑战——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让发展中国家有了“不依赖美国”的选择。
美国科技霸权正逐渐塌陷坍。中国在5G、量子计算、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突破(如华为5.5G商用领先美国18个月、比亚迪主导全球电池供应链),动摇了美国“科技引领者”的优势。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如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本质是防止“科技霸权旁落”。
美国几十年主导的国际霸权秩序正逐渐失灵。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挑战了美国“西方(美国)中心主义”的国际秩序逻辑。比如美国想通过“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等机制,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价值链高端之外,维持“美国制定规则、其他国家遵守”的旧秩序。
这些深层矛盾才是美国敌意的“根”,而“成功焦虑”只是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萨克斯的分析没有深入到这一层,因此是浅层次的。
二、中美未来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但管控分歧是关键
关于“中美必有一仗”的说法,既不是必然,也不是理性选择。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冲突往往源于“误判”而非“必然”。比如俄乌冲突,就是美国误判俄罗斯“不敢反击”、俄罗斯误判西方“不会制裁”的结果。
当下中美都有核武器,“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 让直接军事冲突的成本极高,这是“必有一仗”的最大障碍。
从现实需求看,中美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906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万亿美元),直接冲突会让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
比如贸易战,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2%的关税成本,每个家庭每年多支出1200美元。而中国由于受限于美国的贸易战、金融战、关税战,已经有大量的出口企业 处在非常不利的生产贸易地位上。
从理性选择看,中美都有“避免冲突”的意愿。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美国也有不少学者(如基辛格等)警告“中美冲突将是灾难性的”。
但中美之间的“摩擦”不会停止,美国会继续通过技术封锁、地缘政治施压等方式遏制中国,中国则会通过“内循环”“科技自主”,对美增加相应的关税和其他壁垒等方式来应对。
未来的关键是“管控分歧”,比如通过外交对话解决台湾问题、通过多边机制协调经济政策、通过军事热线避免误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冲突”升级为“战争”。
结论:萨克斯的观点是“现象描述”,深层问题是“霸权护持”;中美冲突“非必然”,但需“理性管控”
萨克斯的分析 ,只是抓住了美国敌意的表层动因,但没有触及深层结构性矛盾(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国际秩序霸权)。
中美未来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但需要双方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通过对话与合作管控分歧。
毕竟,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现实,“必有一仗”的说法是非理性的。
对中国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是最关键的: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自主、深化改革开放,这样才能在“美国遏制”中保持战略定力。
对美国来说,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是必要的:中国不会“取代美国”,但也不会“服从美国的规则”,美国需要学会与“平等的竞争对手”共存。
总之,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的选择:选择“合作”,则共赢;选择“对抗”,则双输。而“必有一仗”的说法,是冷战思维的残余,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当然,凡事皆有意外,谁也不敢为这件事打百分之百的包票。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说有对策的话,这恐怕是最高的对策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