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阳明通过“心外无理”“致良知”这些概念,实现了有无之境的圆融,那么什么是阳明讲的“心外无理”“致良知”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有无之境》,好好体会一下这些阳明哲学思想。在解读《青年王阳明》和《王阳明大传》时我们都讲过,年轻时的王阳明,有个大烦恼:总觉得外面事物的道理和自己的心,像是割裂的,是两码事,所谓“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他在按照朱熹的指导做工夫时,总感觉心和理隔着一层,体会不到它们有什么直接关联。
直到龙场悟道,阳明才真正在哲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龙场悟道是阳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他当时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全乎着呢!以前到处找事物求道理,那是走错路了!他彻底改变了在事事物物上格物求理的老路子,提出“心外无理”,这成为他后来思想的基础。我们说,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在儒家内部确立了心学为自己的为学方向,心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心学主要讲“心即理”,认为我们的心既为我们定下了道德的规矩,也为我们的道德行为提供动力。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就是这么讲的,说我们的心和那绝对的天理根本就是一回事。王阳明比“心即理”更进一步,提出了“心外无理”。什么叫心外无理?它强调:善和至善(最高道德)只能从人心里来,不能从外物找,它也不取决于你做事的外在形式。心即理说心和理是等同的,心外无理则更进一步,说是“心”规定了什么是“理”。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理”,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自然呈现出来的条理和规则。
阳明认为,所谓“理”,就是人心的条理。这个理,在侍奉父母时,表现为孝道,在效忠君主时,表现为忠诚,在朋友交往时,表现为信义。它虽然能演化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形态,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表现,都源自我们同一颗本心。
阳明特别突出了“心”的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是主观性,心是你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是道德性,心天然就知道善恶。在阳明这里,心有主宰、知觉、条理三重含义——这个心既具有一般的知觉能力,同时也是我们行动的主宰,而遇到不同的事情,则能呈现为不同的条理,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实践原则。在阳明看来,事物的道理本就存在于我们的本心之中。如果抛开本心,去向外探求事物的道理,那所谓的“道理”也就没意义了。
陈来先生将阳明早年的四句话,命名为“四句理”,这四句话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
“身之主宰便是心”,很好理解,强调身体被我们的心所主宰,儒家都认这个理。
“心之所发便是意”,这是从朱熹那里继承的观点,意思是心一动,产生的念头、想法,就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强调念头的本质就是“知”,也就是“良知”。
对阳明来讲最为重要的是第四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思是,“意”指向哪里,关注什么,那被关注的就成了“物”。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咱这里说的“意”,指意识、念头、你的注意力、你想干嘛的那个指向。“意之所在”,就是你意识、念头指向的那个对象。“意之所在便是物”,这里的“物”,主要是指“事”,不是指像石头、树那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而是指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像孝顺)、教育活动等等。
所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句话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意识(意)肯定得有个对象,意识总是对着某个东西的意识。一件事物,只有在和我们的意识、念头挂上钩的结构里,才能被我们认识和定义。完全脱离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想想看,你能找出一个完全不在你意识或念头里的东西吗?我们认识、打交道的一切“物”,本质上都是“事”——是我们关注的事、参与的事、带着我们目的和念头的事。真正跟你有关系的,都带着你的“意向性”。
正是因为这样,阳明才讲“心外无物”。但要注意,阳明提出“心外无物”,不是对着客观存在的石头、树说的,不是否认它们存在,而是强调:我们的“意向”(你想干什么、关注什么)对于构成我们生活中的“事”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心外无物”跟那种“除了我的意识,世界啥都没有”的极端想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理解了这点,就能懂那个著名的“南镇观花”的故事了:话说有一回,王阳明和朋友在南镇游玩。朋友指着山岩里的花树问:“你不是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吗?那这花在深山里自个儿开自个儿落,跟我的心有啥关系?”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看这花时,这花和你的心,都处在一种“寂”的状态,互不相干,也不显现。等你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一下子在你眼前鲜亮、明白起来。你就知道,这花并没有在你的心之外存在,也就是说,它的显现离不开你的“看”这个意识活动。
陈来先生解读这个故事说:经验告诉我们,山里的花没人看,它也开也落,它的开落不依赖我们看不看它。所以,阳明不是说花不存在,只是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是相对于“感”(感应、感知)来说的:心没被花触动,但不等同于说心是不存在的。同样的,花没进入你的知觉,没被你意识到,但不等于花的不存在。阳明没否认花“自开自落”的客观存在,说明他讨论的不是花本身存不存在的问题。他讨论的是:“看花”这件事。当你的“意”在花上,你去看花,那“看花”这个活动,这个事,就成立了;当你的“意”没在花上,你没看花,那“看花”这个事就不存在。所以,“看花”这件事离不开你的参与,自然就是“不在心外”了。
总结陈来先生的意思:阳明关注的是,看不看花,决定了花对于“你”来说,是有意义的存在,还是无意义的存在;是被你所感知到的、鲜活的,还是虽然客观存在,但与你无关。只有你的意识投向那朵花,那花才成为你意义世界里的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