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最近收到一封特别的私信,这是来自一位75岁抗癌家属的心里话。看完这封信,我深受触动,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字里行间沉甸甸地信任让我更加坚定了科普的工作。
在征求她的同意后,我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到科学的温度。
![]()
对此我也在第一时间作了回复:
![]()
这里和大家科普个小知识,在肿瘤基因检测中,I类变异是指南明确可指导用药的“行动信号”,检出即可“绿灯”直转治疗;而II类变异则表示证据等级仍在累积,提示潜在靶点或耐药机制,相当于“黄灯”,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对于耐药患者,这些线索可能成为新治疗方案的关键。这也再次告诉大家,科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地判断,而是始终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
其实,最让我动容的是奶奶的身份——75岁从未追过星,却成了我的“铁粉”。她在信中说:“您的科普视频我必看,愉悦了心情,也涨了知识。”
这让我看到:科学传播的最高境界,是让知识成为跨越年龄的温暖陪伴。
信息化的时代,对年轻人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老年人往往被贴上“数字难民”的标签,这道无形的屏障,他们走得格外艰难。
但这位奶奶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学习的障碍,好奇心才是最珍贵的抗衰良药。
![]()
什么叫衰老?真正的衰老不是头上长了白发,脸上添了皱纹,而是当你拒绝去学习,心中不再有新想法,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停止接受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衰老。
当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主动拥抱科学,我们更该思考:如何让科普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如何让每个生命阶段都能享受知识带来的从容?
华大的这次服务,其实也是科技普惠的缩影。从实验室到临床,从数据到人心,需要的不只是精密仪器,更是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
而华大这种“该退则退”的担当,不是冰冷的商业规则,而是对每个生命故事的郑重回应。
最后想对奶奶说:您追的不是“星”,因为您自己本身就是一束光。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追星”方式,或许是让精神食粮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好奇,终身学习,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在专业中传递温度。
![]()
愿所有在疾病之途跋涉的人,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少走弯路。
科学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背后那个具体的人。当75岁老人开始“追星”,我们追的何尝不是那个永远保持好奇、永远愿意相信的自己呢?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