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国庆期间,我刷到一个位于同济大学校门口的小亭子,因为我经常去市政院“讨设计费”,所以对于这个过街亭的点位比较熟悉。
然后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一些介绍这个过街亭的文章,但感觉都没有写出设计到底好在哪里!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从建筑师和使用者双重身份的角度,来写写我感受到的这个项目的亮点!
02
安全感
这2个新增的过街亭位置,在同济大学校门口东侧的四平路上。是在杨浦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的联合谋划下,着眼于市民实际需求而推动落地的,设计是同济袁烽教授的团队。(如上图)
因为四平路是双向4车道,道路比较宽,而且红绿灯的间隔又比较短,所以在道路中间设置了这2处行人的等候区。(如下图)
而交通岛 为了考虑无障碍通行,并没有明显抬高路面标高,所以行人在这里等待的时候,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其实是放大了的。我曾经在这里等待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如上图)
而这2个过街亭的新增,就给了行人一个空间限定,无异于是滚滚车流中的 一个 “诺亚方舟”,给等候的行人增加了心理安全感。
而对于从南往北的车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指示牌。在远处就能看到这个过街亭,就能提前引起注意、放慢车速,这更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如上图)
所以我觉得这2个过街亭的增设,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行人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当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车流湍急的交通岛中央时,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而造成这种“交通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马路太宽了,红路灯的间隔又不够长,去过北京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觉吧。(如上图)
所以现在的规划基本都提倡”小街坊、密路网“的做法,就是为了避免道路太宽给城市带来的割裂感,让城市恢复活力。(如上图)
03
功能性
我看到很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提到了这个亭子的挡风遮雨的功能性。
四平路繁忙的双向街道让红绿灯交通岛的夏日酷晒、雨夜倾盆等待留下遗憾的记忆。 新落成的四平路“过街亭”分为一大一小两处,宛如同舟共济、水波轻展的两叶凉棚,为往来的师生和市民在候灯通行时提供避雨、遮阳的便利与安全保障。
其实上面这张照片就说明了问题。
天热的时候,对遮阳有需求的朋友会自己打伞戴帽子,有没有这个过街亭,本质没发生变化。而且在过街亭等候的时间,也不会超过5分钟。
而下雨天,如果你没打伞,在出校门的前半条路就淋湿了,有没有这个亭子其实也改变不了什么。
所以,我认为:这个过街亭在挡风遮雨的功能性上是次要的,也没必要在这个点上过度宣传。
04
建筑美
据设计单位介绍,这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源自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因为是一大一小两个亭子,所以“共济”也比较贴切。(如上图为小亭子,下图为大亭子)
亭子的顶面以水流般的起伏姿态舒展开来,远望轻盈如浪,仿佛将校园空间的韵律延展至街道之间。
从比例来说,我觉得大亭子更舒展一些,也看着更舒服一些,但建筑造型不妨碍“同舟共济”理念的践行。
05
制造之美
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但同济的设计师们却采用非常规的设计和施工手段。
这个项目的屋顶因为采用了不规则形曲面,所以传统的三视图表达不清楚,只能通过参数化设计去实现。
生产环节引入了3D打印、激光切割等工业化生产的形式,也与传统的建筑作业方式不同。(如下图)
3D打印金属立柱
激光切割钢板
这一系列的“非传统”,使得这两个过街亭可以在工厂生产好了之后,现场安装即可,所以整个施工过程只持续了 一夜时间便完成了。(如下图)
小雨棚吊装
大雨棚吊装
06
结束语
虽然这只是小小的两个过街亭,却体现出了上海这座大城市的“温度”,也是 同济大学文化与科技精神的写照。
而这种“工厂预制—智能建造—快速安装”的施工方式,也将成为今后城市更新中广泛应用的建筑手段,因为它的精度更高,对环境的干扰更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