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内容
我国乳品精深加工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乳品深加工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概述了中国乳业的现状,指出原乳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和养殖端亏损的局面。随着奶牛单产逐年提升,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增加,但液态乳制品市场面临量价双跌的问题。同时,进口乳制品依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显示出我国在高端乳制品领域的短板。乳品产业的“低端过剩、高端失守”态势,进一步凸显了推动乳品深加工产业化的紧迫性。报告深入探讨了乳蛋白与乳脂肪深加工技术的进展与应用特点。乳蛋白深加工涉及乳基料的提取、分离与浓缩技术,技术创新已在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提取中取得突破。然而,技术依赖进口与核心技术缺失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乳脂肪深加工技术则通过分子蒸馏与干法分提等手段,推动了高附加值乳脂产品的开发,尤其在乳脂风味剂和母乳化磷脂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报告还详细分析了我国乳品深加工面临的四大关键问题:基础研究体系薄弱、应用场景开发不足、法规标准滞后及产业协同机制缺失。这些问题制约了乳品深加工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的实现。为了推动行业发展,需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乳品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并建立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化乳品深加工的技术研究与产业改革,我国乳品行业有望打破当前困境,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专家介绍
![]()
逄晓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首席科学家
逄晓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乳品加工创新团队首席,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牧厅奶业加工团队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奶业协会乳品精深加工与产品创新专委会主任,中国农学会食物与营养专委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标委会委员、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等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技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4 项。主要从事乳品加工与品质调控研究,依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乳品加工岗位(CARS-36),研究了不同品种牛乳的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及加工特性,建立了牛乳品质特性数据库。在原料乳污染微生物及其耐热酶对产品酶促变质影响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方面,从原料乳微生物污染菌群特点入手,对原料乳嗜冷菌和耐热芽孢菌的种类和丰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开展了嗜冷菌和耐热芽孢菌的牧场溯源分析工作,研发了嗜冷菌和耐热芽孢菌的快速检测技术。
实习编辑:杨瑞蕾;编辑:阎一鸣;责编:张睿梅
![]()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助力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师范学院、 家禽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共同举办的“ 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将于 2025年10月25-26日 在 中国 江西 南昌 召开。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全国糖酒会组委会将于2025年10月16-1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113 届全国糖酒会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期间举办食品科技成果展,本届科技成果展以我国当前食品产业科技需求为导向,重点邀请“十四五”以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支持产出的食品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参展,并针对企业技术需要开展精准对接服务。
![]()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以上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