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战争来到决胜时刻,只要我方打赢眼前这一战,就能彻底扭转战局、逆风翻盘。唯一的问题是敌人龟缩在天堑防线中拼死抵抗,身为最高统帅,是选择正面攻坚,还是避其锋芒、出其不意?这是第聂伯河会战期间摆在斯大林面前的关键抉择:若苏军成功渡过第聂伯河、拿下基辅,德国将众叛亲离、一蹶不振,但突破点的选择让他犹豫不决,一个是基辅南侧已扩建一周的大布克林登陆场,看似更优,却被德军布下天罗地网;另一个是基辅北部瓦图京刚刚拿下的柳捷日登陆场,需转移100多公里主力,瞒天过海难度极大。一时间苏联大本营争论不休,多数将领看好柳捷日,最终斯大林力排众议,决定从大布克林发起登陆。
1943年9月,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向大布克林运送渡河器材,德军飞机频繁袭击工兵,半个月后才在第聂伯河上架起700多米长的桥梁。可即便解决了通路问题,苏军形势仍不乐观,大布克林被反坦克壕沟、路障、据点等重重包围,且山地居多,天时地利人和尽失。10月16日,苏联炮兵以数千门火炮对德军阵地实施2小时轰炸,士兵在坦克掩护下突破第一道防线;但德军第48装甲集团军突然冲入战场,将苏军顶回。此后一周,苏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德军也几乎损失殆尽,双方都濒临崩溃,战斗彻底沦为意志的较量,而德军显然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虽屡败失地,却在逆境中展现出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反观德国,虽有众多军事人才,却惯于顺风顺水时躺平,不乏贪生怕死之辈。第48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舍尔纳便是如此:顺风时能带头冲锋,逆风时见部队即将覆灭,竟临阵脱逃返回德国,这一致命失误本让苏军有机会撕开包围圈,可斯大林却临时决定转战柳捷日。事实上,大布克林已吸引德军全部注意力,苏军进攻则德军难以防御,不进攻则德军需重新固防,必然忽视柳捷日的动向。
10月24日,瓦图京按命令将主攻方向转至柳捷日,为迷惑德军,他留下残部驻守大布克林,布置坦克、火炮模型并发布假情报,营造“即将攻打大布克林”的假象。一周后,苏军主力抵达柳捷日,与原有兵力汇合后实力大增;而德军正被苏联四个方面军在第聂伯河防线全面施压,曼施坦因分身乏术,增援只能优先补给南部脆弱战线,根本无力顾及柳捷日。
![]()
11月3日,柳捷日方向的苏军发起进攻,数千门火炮对3公里长的德军阵地猛烈轰击,第38军与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迅速突破,“黑豹坦克防线”彻底崩溃。即便德军从基辅调派两个师增援,也挡不住苏军推进,当晚便突进10公里。斯大林随即下令11月6日前拿下基辅,可苏军主力尚未全部渡河,仅有近卫坦克第三集团军具备快速行动能力,司令雷巴尔科急中生智,让30辆坦克冲锋时开启车灯、拉响警报,制造数千辆坦克总攻的假象,德军慌忙撤退。后续苏军持续投入战场,仅两天便三面合围基辅,曼施坦因无奈下令城内德军突围;11月7日基辅解放,朱可夫与瓦图京入城。苏军当晚又突入法斯托夫,数小时内解放该城。
眼看苏军要乘胜南下,曼施坦因急调精锐奔袭法斯托夫,恰逢苏军装甲部队因燃料不足正在休整,给了德军调兵之机。11月9日,德军第509坦克营、党卫军帝国师等部队集结,法斯托夫地区汇聚了双方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大战一触即发。经历过长期战斗洗礼的苏军已不惧德军精锐,加之德军首尾不能相顾,仅一天血战便成功击退德军。
![]()
11月12日,因基辅方向战线混乱、苏军损失过大,瓦图京下令全面转入防御休整,第聂伯河会战正式结束。此战耗时4个月,苏德双方投入兵力近400万,总计伤亡170万至270万,希特勒号称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彻底崩溃,纳粹德国也正式进入死亡倒计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