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感谢他侍候了自己20年,便拿来一块好布料。宋濂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遭此横祸,一辈子儒雅得体的他此时头发花白,老态龙钟,还要带上镣铐,被流放到边疆。
明明三年前自己辞官的时候,皇上还温声细语的挽留,知道宋濂的身体不好,皇上只得批准,还送了他一块锦罗绸缎,希望他100岁的时候用这块布料做成寿衣。
这是祝愿他长命百岁啊!能够得到皇上如此用心良苦的祝福,宋濂非常感动。
他满含泪水告老还乡,这块布料成为他的宝贝,特地做了锦盒存放这块布,每每拿出抚摸,都感叹皇上的恩德。
宋濂生在元代,从小聪慧,读书又刻苦,跟随名师学习多年,便有了一身的学问,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却不愿意参加科举,选择在书院传授知识。
元朝的皇帝听闻宋濂的名气,想让他来做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工作相当于给皇帝当秘书,虽然官不大,但是离皇帝很近,很多高官都是从这个职位做起的。
宋濂借口自己要侍奉父母,婉拒了,因为元朝的皇帝不是汉人,在儒家思想里,气节最重要,不能为元鞑子服务。
但是朱元璋却请来了宋濂,当时天下还没有稳定,朱元璋还在四处征战。
请来宋濂是负责教育朱标的,带他读书,教做人的规矩,讲治国理政的道理。
朱标性情温和,善良宽厚,与宋濂相处的也非常融洽。
明朝建立初期,宋濂又帮助朝廷制定律法,修定《元史》。
宋濂做官清廉,不该拿的,一针一线也不拿,也从不结党营私,和谁都不远不近,说话也及有分寸。
有次朱元璋问他,朝中大臣谁好谁坏,宋濂说,自己只知道别人的优点,不好的人他根本不接触,所以也不知道缺点。
回答的非常圆滑,谁也不得罪,说明他做人很谨小慎微。
如此谨慎的人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原来他虽然是告老还乡了,儿子和孙子都在做官。
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正好朱元璋也想借此机会对大臣们做一次大清洗,所以此案很多人被牵扯进来,包括宋濂的儿子和孙子。
他的儿子和孙子都被处死,本来宋濂也要被杀头的,马皇后和朱标极力为他求情,才改为流放。
宋濂也没想到三年的时间,他从皇帝的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
皇家果真没有情意,只有利益,胡惟庸案处死了很多开国功臣。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朱元璋在为他的后代铺路,上演了一出兔死狗烹的故事。
跟着打江山的功臣,虽然有些跋扈,但罪不至诛灭九族。
被流放边疆的宋濂,此时已经72岁,身体瘦弱的禁不起一路风霜,没到地方就去世了,死前还在念叨朱元璋赐给他的那块绸缎,恐怕做不成寿衣了。
那块布静静的躺在锦盒里很多年,都被人遗忘了。
遗忘的还有曾经的情意,朱元璋赐布的时候对宋濂的祝福应该是诚心实意的,这些情意对于帝王来说,太渺小了,他的心里装的是他的江山社稷!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