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龙里县湾滩河镇,稻浪翻滚间满是丰收的热闹。在毛栗寨稻田鱼苗繁育基地里,村民们手提水桶,弯腰穿梭在田埂间,目光紧盯田间鱼沟,一旦发现肥美的稻花鱼,便迅速伸手将其稳稳擒住,不一会儿,水桶里就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儿。
![]()
湾滩河村民正在捉鱼。
这满桶的鲜活,既是即将端上餐桌的生态美味,更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作为龙里县稻田养鱼产业的重点区域,湾滩河镇今年规模化发展稻花鱼养殖6500亩。经农业技术人员专业评估,该镇稻花鱼亩产70斤,预计总产量将突破45万斤。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测算,仅稻花鱼一项,总产值将超过910万元。
![]()
湾滩河村民正在捉鱼。
“自从镇里发展稻田鱼养殖,我们便有了水稻和稻花鱼两份收入。一亩地能收70斤稻花鱼,增收近2000元。再加上水稻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水稻种植大户张浩开心地说。
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农户们的养殖热情愈发高涨。在湾滩河镇余下村的稻田里,丰收的节奏仍在延续。农户们穿梭在田垄间,有的弯腰清理田间杂草,为下网捕捞扫清障碍,有的合力拉起围网,沿着鱼沟缓缓向前挪动,网兜里不时跃出银鳞闪闪的稻花鱼。还有的蹲在田边分拣刚捕捞的鱼儿,按大小分装在水桶中。
![]()
余下村村民正在捉鱼。
余下村稻田鱼的丰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护航。田间除了忙碌的农户,还有龙里县水产站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沿着田埂穿梭在余下村稻花鱼养殖片区,弯腰、下网、计数、记录,一系列动作娴熟利落。
据了解,余下村稻花鱼的密度直接关系到最终产量和品质,密度过高会导致饵料不足、生长缓慢,过低则会浪费水体资源。技术人员通过勘测得出精准数据,为农户提供针对性指导:密度偏高便指导适时捕捞部分成鱼,保障剩余鱼类生长空间,密度适宜则同步讲解后期投喂、水质管理技巧。
湾滩河镇稻田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图景,是龙里县多年来深耕“稻田养鱼”的生动缩影。
![]()
余下村村民正在捉鱼。
县养殖发展中心主任赵志轩介绍:“自2019年推进稻田养鱼产业以来,龙里县稻花鱼的养殖规模已拓展至5万亩,今年新增养殖面积7140亩,预计全县稻田鱼总产值可达1100万元。从养殖效益看,一亩稻田可产出稻田鱼约70斤,单是鱼类收入,就能为农户带来每亩1200元至1500元的收益。”
产业稳步发展的背后,是全方位技术服务的坚实支撑。近年来,龙里县农业农村局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定期深入全县各村(社区)开展稻田养鱼技术指导,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技术人员围绕养殖关键环节手把手教学,“开沟、挖坑、做围栏”三大要点,既解决了高温天气鱼类避暑问题,又通过围栏防范雨季鱼群逃脱及白鹭、蛇、黄鼠狼等天敌侵扰,为农户稳产保收筑牢技术屏障。
![]()
县养殖发展中心正在计算勘测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龙里县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在稻田养鱼产业方面始终紧扣“生态有机”发展趋势,构建起“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鱼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鱼粪自然肥田,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更直接提升了稻谷的产量与品质,让稻田既产生态鱼,又出优质米。这种生态循环模式,既契合现代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更实现了大米与稻田鱼产品价值的双重提升,推动产业从“单一养殖”向“生态共赢”升级。
如今,龙里县正以稻田养鱼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发展脉络。满田的稻浪与游鱼,不仅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更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中,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文/图 冉燕、杨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