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汽水品牌大窑汽水被美国私募巨头KKR收购85%股份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创始人王庆东从三轮车摊贩起家,历经三十年打造出年销售额达32亿元的“国民汽水”,却在巅峰之际选择套现退出,将控股权转让给外资。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中国饮料行业的新变局,也掀开了民族品牌在资本洪流中生存与发展的深层讨论。
![]()
上世纪90年代,王庆东在呼和浩特推着三轮车卖汽水,开启了创业之路。2004年,他接手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两年后正式推出“大窑”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大容量、强渠道渗透的策略,大窑迅速占领烧烤摊、火锅店等餐饮场景。
● 产品定位精准:520毫升玻璃瓶装,售价仅6元左右,量大实惠,契合国人聚餐文化。
● 渠道优势显著:通过高经销利润(经销商成本2.5元,终端售价6-15元),激励经销商大力推广,全国铺设超30万个销售点,餐饮渠道贡献超80%销量。
● 品牌营销出圈:2021年推出增高款玻璃瓶,请吴京代言,成功塑造“中年男人快乐水”形象,2023年销售额达32亿元,成为国产汽水前三甲。
![]()
尽管表面风光,大窑内部早已暗藏危机:
1. 盈利能力薄弱原材料、建厂、物流成本高企,净利率仅略高于10%,远低于国际巨头。重资产运营模式压缩利润空间。
2. 产品结构单一消费者只认玻璃瓶汽水,果汁气泡茶、矿泉水等新品反响平平,品牌陷入“一品依赖”困局。
3. 南北市场割裂北方市场火爆,南方接受度低,区域渗透不均,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品牌势能。
4. 健康趋势冲击高糖、添加剂多,不符合当下“低糖、零卡”健康潮流,面临政策与消费习惯双重压力。
5. 仿冒严重,品牌护城河不深市场充斥“超佳味”等仿品,消费者辨识度低,品牌溢价能力弱。
![]()
KKR,华尔街“收购之王”,管理资产超6600亿美元,曾投资蒙牛、南孚电池等中国品牌。其看中大窑的并非当下利润,而是:
● 下沉市场渠道价值:30万餐饮终端是触达中国基层消费者的黄金网络;
● 品牌认知基础:在国产汽水集体复兴背景下,大窑已具备一定国民心智占位;
● 改造潜力大:通过配方升级、包装轻量化(如推易拉罐)、渠道多元化(进入商超、便利店),有望提升毛利与复购。
KKR的典型路径:重组—提效—扩张—退出。未来可能推动大窑:
● 推出低糖/零糖版本,顺应健康化趋势;
● 拓展产品线,打造“汽水+”生态;
● 优化供应链,甚至布局海外生产;
● 最终以更高估值二次出售或推动上市。
![]()
历史经验显示,外资接手国产品牌后,常出现提价、换配方、减料、转移产能等问题。如哈尔滨啤酒被百威收购后口感变化,银鹭罐头换配方引发老客流失。
大窑老用户担忧:
● 玻璃瓶是否会被淘汰?情怀是否随之消失?
● 味道会不会“洋化”,失去原本的“烟火气”?
● 价格是否上涨,失去“性价比”优势?
但也有观点认为,没有资本的深度介入,民族品牌可能难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长期碾压。外资带来的是管理、技术、全球视野,未必是“毁灭”,也可能是“重生”。
![]()
王庆东的退出,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战略选择。在监管趋严、消费疲软、内卷加剧的当下,许多本土品牌面临“不被收购,就难独立上市”的现实。大窑的“卖身”,是无奈,也是突围。
未来大窑能否在KKR手中完成转型升级,既守住“市井烟火气”,又迈向现代化、健康化、全球化,将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一个关键观察样本。
玻璃瓶里的“甜蜜”,能否在资本的熔炉中淬炼出更持久的味道?时间将给出答案。大家评论区留言探讨一下。
(声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