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员大将被软禁,若是当时有人想起他,蜀汉会不会就此回天?公元262年冬天,司马昭在洛阳召集群臣,想伐蜀,却听到一片反对声。
有人说:“蜀汉地形险要,一时难下手”;有人说:“诸葛后人虽非亮家班,却也不可小觑。”唯有钟会坚定支持。
![]()
于是,他把关中兵马交给钟会,嘱咐道:“择机出兵,不负朕望。”
而此时蜀汉朝廷,内忧已远不止边关之事。诸葛亮一去,刘禅便放飞自我,日常游玩,唯黄皓可亲。
黄皓从宦官一路升到掌权之地,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宫中有人劝刘禅高抬蒋琬、费祎,此二人乃诸葛丞相重臣,正是救局之才,可刘禅一笑了之:“事已如此,不必多问。”蒋琬早逝,费祎遭刺,蜀汉朝中已经无人。当务者,非民间冉闵、王猛之辈,便是宦官黄皓与阎宇之流,他们以“神明指示”为名,排挤姜维,联手把他赶到沓中要地。
![]()
沓中地形险要,兵力可守大半蜀地。姜维带着数万精兵,保卫西线,日夜演练,刀光剑影并不逊色旧时汉中争夺战。
只是,他们分不清真假消息。钟会在洛阳表面演练扬帆伐吴,其实细作早已将钟会节制关中之事传至沓中,而姜维也把沓中情报回报刘禅,建议调张翼到阳安关,派廖化镇阴平桥:“只要拦住这两道咽喉,成都平原自可高枕无忧。”可这封求援书先被黄皓扣下。他先是打开一看,便用“占卜”试探鬼神,巫师说道:“魏军不会来。”于是黄皓信以为真,把书压进了书案。
不久,钟会领十八万大军南下,兵分三路:钟会自领十万直扑汉中,邓艾出三万沿小径直指沓中,诸葛绪被派到阴平桥。钟会的算盘是,借汉中之利吸引蜀军主力,邓艾和诸葛绪两路各自牵制,三路合围,蜀军必破。
![]()
可是姜维早识此计,先发制人,派人去招揽诸葛绪,弄得诸葛绪以为蜀军主力北撤,弃阴平而去,自己径奔剑阁。姜维借机收拢残军,与父老乡亲合兵回防天险,守住剑阁,“”,“虽失汉中,然有天险犹可阻敌。”汉中遂落入钟会手中,但蜀军主力却在剑阁立足。
钟会大怒,要治诸葛绪军法。有人劝他说:“此人与你素来情好,不可重罚,更休动邓艾的主意。”钟会性急,“最听不得这种话”,便将诸葛绪关入囚车,要发回洛阳,交司马昭处置。邓艾见状,却并不附和,心想:“我大丈夫年过半百,岂能让个小辈纵容你乱来?”两人虽针锋相对,却也明白目前还是同舟共济。
![]()
这时,邓艾站了出来,说:“我知一条小路,可绕过剑阁天险,直取成都平原,若能速进,一举得手!”钟会听罢大喜:“好,那就交给你。
此路多年没人能走过去,岂会成真?”邓艾便披挂上阵。
那路名曰“绵竹道”,又称“摩天岭”,真如名号一般,坡陡路险,云雾漫漫,只要蜀军安插一百余人把守,十万大军也难涉足。可恰在黄皓“鬼神说不会来”之时,守军已撤回成都,绵竹虚守。
![]()
险路千里,邓艾身经百战,带领精骑披荆斩棘,昼夜兼程,跨崇山峻岭,过山谷溪涧,摩天岭中雨雪交加,铁蹄深陷泥泞。他们却能“一路连声急促短句”,再“长句缓冲”交替推进,终于撬开了绵竹道外的第一道防线。
守将大惊,“天上飞来之兵”,不敢出战,纷纷投降。过了绵竹,便见成都平原如画,一线城池——江油、涪城相继定下。
姜维来不得多想,调兵回援,已然为时已晚。
![]()
兵临成都,钟会与邓艾一路小跑进城。城中守兵闻声四散,群臣惊慌失措,刘禅仓皇而纳降。
街头巷尾,人们不敢相信:“天子居然投降了?”然后是不久的清谈议论——如果当年刘璋之子刘循还在益州,他必能守住绵竹,让邓艾过不来。
刘循当年张任破绵竹时,身退雒城,一年余竟守得敌军难下城头。刘备入蜀后,虽迁刘璋全家往公安,却因刘循的请求,让他留守益州。
此人心系城池,年老却未死,只要朝中有一声令下,就能镇守绵竹、回洛城二道险要。
![]()
然而刘禅一朝昏庸,以黄皓之言为准,不知礼贤下士,错失救志。诸葛瞻镇守绵竹,才死数日,便沦陷。
谁料那条绵竹道不过曾有人守,却被“鬼神不来”之语蛊惑撤军。可想而知:刘禅高估了黄皓的忠诚,也低估了地方老将的力量。
倘或有人想起,放他一马,又何至于此?
![]()
今日回望,邓艾此举之惊人,固是勇谋并用。但蜀汉若有少许谦谨,拔除小人,让刘循出山,或可困敌于绵竹之外。
究竟是昏君误国,还是一场大势所趋?读者不妨深思:面对巅峰危机,一味迷信占卜与猛将抱团,究竟还能走多远?
信息来源:三国志·蜀书;三国志·魏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