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君 通讯员 赵贞贞
“王主管每天都过来好几趟,今天嘱咐我要吃苹果,说看我昨天没怎么吃水果。”十月的济南金龄老年公寓里,69岁的胡宝利老人坐在活动区的藤椅上,脸上满是笑意。这位曾穿梭枪林弹雨、深耕文化岗位的老人,自今年8月15日入住以来,日子里的踏实又温暖,都藏在他随口提起的每一件“小事”里。
![]()
半生足迹:从枪林弹雨到文化深耕
胡宝利的人生,每一段都透着股“实干劲儿”。老家在聊城市临清市刘垓子镇王庙村的他,15岁就揣着热乎劲儿当起村官,跟着乡亲们跑田埂、理村务,三年时光把村里的事摸得门清;1974年,他走进山东商业学校专攻摄影与美术,毕业后成了济南市人民照相馆的一员,用镜头定格过无数市民的生活瞬间。
1976年底,一纸入伍通知书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坐了7天7夜火车到广西桂林,下了车挤上‘大解放’,颠颠簸簸一天才钻进大山沟。”说起当年参军的场景,胡宝利仍记得车厢里的拥挤、山路的颠簸——他成了北京二炮的一名战士,而1979年对越反击战的经历,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记忆。“那时候负责给前线送压缩罐头,解放车从金华食品厂拉货,我一箱子一箱子地扛着往猫耳洞送。”
后来,他调任广西发射营二营四连任排长,又因爱人在济南、孩子年幼,辗转调到山东省省军区;转业后,他先后担任市中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文联主席,组织文化活动、扶持民间艺术,把地方文化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爱人过世后,退休的他远赴珠海,和在澳门科技大学任教的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帮着照看小孙子。直到今年8月,他回到济南住进了金龄老年公寓。
![]()
公寓暖意:三件“心头好”藏不住满意
“刚住进来时还琢磨,会不会住得不自在,没想到几天就踏实了。”胡宝利说,让他舍不得走的,是公寓里藏不住的“三重好”。
第一好是“人心暖”。他总跟人念叨公寓里的“熟人”:院长迎面遇见,会拉着他问“今天饭合胃口不”;王主管更是把他当自家长辈疼。“有回我犯懒不想去食堂,王主管端着热乎饭就来了,还说‘叔,明天想吃啥提前说,我给您留’;晚上值班的小姑娘也细心,轻轻推门进来,看我睡得沉,掖了掖被角就走,一点不吵人。”
第二好是“日子实”。在胡宝利眼里,公寓的生活既省心又实惠:每天上午,护理员会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床单铺得平平整整;食堂的饭顿顿有荤有素,炖菜软乎、炒菜入味,一顿饭十块八块就够了,一个月几百块钱就能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走廊里干净整洁,活动场所的桌椅摆得整齐,“走哪儿都敞亮,心里也痛快”。
![]()
第三好是“不寂寞”。公寓里的热闹,彻底驱散了他对“孤独养老”的担忧:每天饭后,有人带着练八段锦;想散步了,有护理员陪着绕着院子说说家常;绘画室里,老伙计们凑在一起涂涂写写,他也常拿起毛笔练两笔;舞蹈房、歌唱组里更是热闹,歌声、笑声能飘出老远。“以前在家待着,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在这儿倒好,跟老伙计们聊得热闹,比家里还舒心。”
如今,胡宝利的日子过得规律又充实:早上跟着练会儿八段锦,活动活动筋骨;上午去绘画室待上一阵,写写字、画几笔;中午跟老伙计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晚上看完新闻,就跟儿子视频,聊聊公寓里的新鲜事。“这儿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样的日子,踏实!”胡宝利笑着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