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长宁工作站副站长庞晓辰,很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工作15年来,她把对服务对象的教育、感化、挽救等人文关怀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
2010年,刚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庞晓辰,怀揣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毅然选择了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岗位。“我觉得挺符合自己当初所选专业的初衷,能帮到人,而且以前在这里实习过,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庞晓辰说。
![]()
庞晓辰刚上班没几天,就接到了一个与她年纪相仿的服务对象。交流没多久,小伙子便直截了当地问庞晓辰:“您见过真的戒毒成功的人吗?”庞晓辰如实回答,自己虽然刚开始工作,但从别的同事那里了解到,确实有很多戒毒成功十几年的服务对象。小伙子顿了一下,然后对庞晓辰说:“你放心,我一定是你手上第一个戒毒成功的人!”事实是,在庞晓辰陪伴的三年康复期里,小伙子真的坚持下来并戒毒成功。这也给了庞晓辰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坚定地在这条“助人自助”的道路上走下去。
“学校里的理论知识虽然充足,但真正工作时,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还比较特殊,他们往往都很谨慎、封闭自我,容易把我们视作监督者对立起来。”庞晓辰回忆,工作刚起步时,自己不过一个二十几岁刚毕业的小姑娘,确实很难与服务对象深入交流和接触,甚至赢得他们的信任。于是,庞晓辰选择从当一个倾听者开始耐心帮教。和服务对象聊什么?庞晓辰的回答是——聊星座、聊兴趣、聊家人,同龄人还可以聊游戏,总之,就是要去找和他们的共同点,找到任何值得和他们讨论的话题点。在一次次上门交流时,用自己的真诚慢慢感动他们,为他们的就业找方向,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到处奔波。
庞晓辰发现,很多人回归后,工作难、社交难,在家沟通也难,“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想法的,但需要有人帮他们分析,然后推他们一把,再由他们自己最后决策。”庞晓辰说,“很多人只是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如果我们去帮他们一把,他们以后生活还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阿正是庞晓辰曾服务过的对象,在交流过程中,庞晓辰意外发现,他不仅写作能力强,而且有着活泼开朗、有表现欲的一面,十分渴望别人的认同。庞晓辰想着,“既然就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那么也许这些特长都可以利用起来。”于是,在庞晓辰的鼓励下,阿正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尝试去参加一些区级的小组活动和总社关于写作技巧等方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培训班。随着自信心逐渐提升,阿正最后还成为了上海市禁毒同伴辅导员,加入了“海星”巡讲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群众远离毒品,完成了由戒毒者到志愿者的重大转变。阿正非常感激庞晓辰,在许多场合都表示庞晓辰不仅是他第一任帮教社工,给予他很多帮助。而庞晓辰也非常自豪,每次看到阿正,她都觉得“成就感是满满的”。
对于庞晓辰而言,工作日和假期没有明显之分,她会实时观察、跟进服务对象的情况,一旦他们有需要,庞晓辰就会马上介入。有一次,庞晓辰了解到,自己的一个服务对象,夫妻二人都在所内戒毒,他们小学在读的孩子只能由奶奶照顾。孩子性格内向且无心学习,而原先帮忙补课的大学生到了暑假也回家了,老人很是焦虑。于是,庞晓辰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承担起了孩子的补课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祖孙二人都慢慢喜欢上了这位庞老师,祖孙俩碰到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庞晓辰还坚持与所内的服务对象通信沟通,送去孩子消息,这让服务对象非常感动,出所后第一时间送来了锦旗,并表示会改过自新,好好抚养女儿长大。
庞晓辰曾听人说“回家的意义就是为了家里亮着的那盏灯”,而她所帮助的对象,无论是从家里还是社会,需要更多的支持。她认为,即使平凡的岗位也能闪耀光芒,所以她始终希望,能够以自己的真心和努力,为他们在回家的道路上点亮一盏灯。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陈容超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