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AI技术爆发以来
关于AI
始终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AI到底会不会抢我的饭碗?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但大多数人的感受是模糊的
我们听说过AI能写代码、
做PPT
但它是如何具体地、系统性地
改变就业市场结构的
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图景
![]()
直到这份来自学术界的重磅研究《Generative AI as 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的出现,它基于对2015-2025年美国28.5万家企业、6200万员工及2.45亿条招聘信息的研究,用事实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而具象的图景:AI并非均等地冲击所有岗位,它正在精准地“拆除”许多人职业发展的第一级台阶。
![]()
01
无声的断裂:数据背后的分水岭
这项研究最震撼之处,在于它没有使用宏大的预测模型,而是回溯了真实的历史招聘数据。他们观察了从2019年到2024年初,不同资历岗位的就业趋势变化。一个清晰的拐点出现了。
在2022年之前,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的就业增长曲线大致同步,如同两条并肩前行的河流。
然而,从2022年底开始,这两条线出现了戏剧性的背离。
![]()
高级岗位的就业曲线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仿佛一切如常。但初级岗位的增长曲线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住,先是增长停滞,随后调头向下。
这个时间点,与ChatGPT的横空出世完美契合。
这仅仅是巧合吗?
02
锁定源头:谁是“AI采纳者”?
在学术研究中,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想要证明这“剪刀差”就是AI造成的,就需要获取直接证据,为此,研究者们用了一个叫做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的方法,也就是要应用AB测试的方法,找到用AI和没用AI的的两组公司。
为了能够从成千上万的公司中,精准识别出哪些是真正将AI用于核心业务的“深度玩家”。他们绕开了问卷调查(因为CEO们可能会夸大其词),选择了一个更客观、更硬核的指标:招聘行为。
如果一个公司的招聘岗位上,明确出现了 “大语言模型(LLM)”、“提示词工程”、“生成式AI” 等关键词,那么这就被视为该公司正积极整合AI的强有力信号。这些公司被归为“AI采纳者”组。
结果发现,这样的公司在全美企业有10.6万家,约占所有公司比例为3.7%,并且从2023年第一季度起,数量开始激增。
使用AI的数据组有了,剩下其他所有招聘行为“正常”的公司就是对照组了。
![]()
03
残酷的对比:当AI走进办公室之后
分组完成后,真相浮出水面。
对比两组公司在AI爆发前后的招聘数据,差异令人震惊。在AI技术爆发后,“AI采纳者”公司里的初级岗位就业人数,相对于对照组公司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经过6个季度的累积,这个负向差距扩大到了7.7%。
![]()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冲击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在同一时期,这两组公司里的高级岗位就业人数并未出现显著差异,甚至“AI采纳者”公司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反而更为旺盛。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相同的大环境下,那些率先拥抱AI的公司,悄悄按下了入门级岗位的"招聘暂停键”。
04
温和的绞杀:不裁员,只是不再招你
那么,AI是如何“干掉”这些初级岗位的?是血雨腥风的大裁员吗?
数据给出了一个更令人窒息的答案:
当作者把公司的人员变动拆解成新招聘、离职和内部晋升三个部分。他们发现“AI采纳者”公司里的初级岗位大幅萎缩,而这并不是离职率上升造成的,数据分析显示,“AI采纳者”公司初级岗位的减少,绝大部分来自于“新招聘”数量的暴跌。与对照组相比,它们平均每个季度少招聘了近3.7个初级员工。对于大型科技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初级岗位招聘量骤降了大约22%。
![]()
这是一种成本更低、更悄无声息的替代策略。
裁员会登上新闻头条,会引发劳动纠纷,会打击团队士气。而不再招聘,则像温水中缓慢升温的过程,不会激起任何浪花,却能让池塘里的蝌蚪悄然消失。
对于公司而言,这是效率的提升;但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职业道路的起点,正在消失。
05
不平衡影响:谁是重灾区?
那是不是所有行业都呈现同样的特征呢,还是不同行业的程度不同?
论文数据显示,这种对初级岗位的压缩效应,在所有行业都普遍存在,但程度不同。
你可能以为受冲击最大的是互联网、软件、设计这些行业。没错,这些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真正的重灾区是批发和零售业。
在这个行业里,拥抱AI的公司,其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比不拥抱AI的公司,每季度减少了将近4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答案藏在AI的"能力边界"里:它最擅长替代基础认知任务——比如整理销售数据、初步筛选简历、甚至是代码基础纠错,这些恰恰是初级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
![]()
06
学历的“U型”护身符:谁最受伤?
最后一个问题,在AI无差别的冲击下,我们的名校光环还能提供保护吗?
研究者按大学排名将毕业生分为五档,从顶尖名校到普通大学。
结果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冲击的分布呈现出一条清晰的“U型曲线”。
· 顶尖名校(Tier 1)毕业生:受影响最小。他们被雇佣来解决最复杂、最前沿的问题,这些是AI目前难以触及的领域。
· 普通大学(Tier 5)毕业生: 同样受影响较小。因为他们薪资要求低,从事的许多基础岗位,用人的成本效益仍然高于技术投入。
·夹心层(Tier 2 & 3)毕业生:成为最受伤的群体。他们毕业于不错的学校,有不错的薪资期望,但从事的许多分析、文案、初级编程等工作,恰好落在AI能力的“甜点区”。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了性价比博弈下的牺牲品。
![]()
07
我们的出路:在AI时代重新定位价值
论文的结论冰冷而残酷,但它最大的价值,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的线性职业规划思维。
1. 加速跃迁,告别“伪熟练”。你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执行任务的“手”,成长为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脑”。满足于熟练完成那些AI也能做的重复性工作,无异于职场自杀。你的目标是尽快让工作中“创造性决策”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占比,超过50%。
2. 锻造“暗能力”,而非记忆“明知识”。AI已经掌握了人类所有的公共知识库。你的价值不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连接知识、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判断、以及你为何要做出某个选择。这些依赖于具体上下文、经验和直觉的“暗知识”和“元技能”,才是你的护城河。
3. 拥抱“人”的价值,放大你的兴趣。审美、共情、幽默、沟通、领导力……这些曾经被视为“软技能”的能力,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硬”。同时,你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热爱和兴趣,可能恰恰是AI最难复制的天赋所在。将你的兴趣与AI工具结合,很可能开辟出全新的职业路径。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AI带来的不是一次普通的失业潮,而是一次职业结构的重构。它抽走了底层的梯子,同时也在高处打开了新的天窗。
抱怨和恐惧无济于事。唯一的出路,是认清现实,然后像一位先驱者那样,去探索、去创造AI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