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腰背痛,揉来揉去找不到根源?别只盯着腰椎和椎间盘了,你可能忽略了脊柱周围那几块藏得很深的 “幕后玩家”—— 竖脊肌、腰方肌、髂腰肌。它们平时默默支撑着腰腹,一旦出了问题,疼起来能让你坐立难安,还总被误以为是 “老腰病”。今天就来揭穿这 3 块肌肉的 “真面目”,看看它们是怎么悄悄让你疼的!
竖脊肌:脊柱的 “天然支撑架”,一僵就成 “硬邦邦”
咱后背正中间那条沟里,藏着一块从脖子一直延伸到骶骨的 “长条肌肉”,就是竖脊肌。它像脊柱两侧的 “弹簧”,从骶骨、髂嵴一直连到胸廓和头部,专门负责让咱们挺直腰杆、后仰身体。
![]()
想摸摸它?趴着的时候试着往后仰仰头、挺挺腰,腰背部那条沟里鼓起来的大块肌肉,就是它在 “发力”。不过这肌肉可不是 “一块” 那么简单,里面藏着棘横肌、最长肌、髂肋肌等 “小分支”,合起来组成了这团强大的 “支撑军团”。
![]()
![]()
![]()
![]()
可一旦它里面长出 “激痛点”(就是那些一碰就疼的小结节),麻烦就来了:
![]()
胸上部的痛点可能让肩膀和侧胸壁隐隐作痛;
胸下部的痛点会往上窜到肩胛骨,往前绕到上腹部;
腰部的痛点更直接,疼起来能牵连到臀部中间。平时总觉得后背发僵、弯腰费劲,说不定就是它在 “闹情绪”。
腰方肌:腰侧的 “隐形稳定器”,疼起来能窜到大腿
腰方肌听着名字普通,却是维持腰部稳定的 “关键选手”。它一头连在最下面那根肋骨(第 12 肋)和腰椎横突上,另一头扎在髂嵴(就是胯骨最上面的那条边),像块斜着的 “拉筋”,帮咱们控制腰的侧屈和旋转。
![]()
想找到它?侧身躺着,试着让胯骨往上顶,同时让肋骨往下压(就像努力让腰侧 “缩短”),这时候在腰侧深层能摸到一块收缩的肌肉,就是它。不过它周围藏着两个 “薄弱区”(腰列氏四角区和腰三角),平时可得好好保护。
![]()
它的 “脾气” 更怪,痛点分深浅,疼起来还会 “跑”:
浅层靠上的痛点,能沿着胯骨窜到腹股沟和下腹部;
浅层靠下的痛点,会绕着胯骨外侧的转子,甚至窜到大腿外侧;
深层的痛点更 “隐蔽”,要么往骶髂关节(腰和屁股连接处)钻,要么往臀部最下端窜。平时久坐后觉得腰侧发紧、转身时扯着疼,可能就是它在 “抗议”。
髂腰肌:藏在肚子里的 “屈髋马达”,僵了站着都难受
髂腰肌是个 “组合款”,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从腰椎侧面一路往下,髂肌贴着骨盆内侧的 “髂窝” 生长,最后一起连到大腿根的 “小转子” 上,专门负责让咱们抬腿、弯腰(比如高抬腿、坐姿起身)。
![]()
想感受它?侧身躺着,一只手按在胯骨尖(髂前上棘),另一只手按在肚脐,两点连线的中点外侧,深一点的位置就是它。试着把腿往肚子方向弯(屈髋),就能摸到它在手下收缩。
腰大肌触诊
![]()
![]()
![]()
它要是闹起别扭,疼起来很有特点:
顺着腰椎往下窜,到骶髂关节,再蔓延到臀部中上部;
还会往腹股沟和大腿前内侧钻,抬腿时总觉得 “发紧”;
最典型的是站着疼、躺着缓,一伸直腿(髋关节后伸)就加重,蜷起腿反而舒服点。产后妈妈、久坐族总觉得 “胯打不开”“站久了腰疼”,大概率是它僵住了。
![]()
其实啊,腰背痛很多时候不是骨头的问题,而是这些藏在深层的肌肉 “累坏了”。竖脊肌负责挺直,腰方肌管稳定,髂腰肌管抬腿,它们任何一个 “罢工”,都会让腰腹像 “散了架”。下次再腰疼,别光顾着揉后背,想想这几块 “隐形肌肉” 是不是该松松了 —— 毕竟,把它们伺候舒服了,腰才能真正 “挺直腰杆” 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