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商业社会中,几乎从来不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殡葬行业其实是一个隐密且暴利的行业。
殡葬行业不需要华丽广告,不依赖科技创新,也不依赖绝大多数我们熟知的某个商业优势。
仅凭中国人“入土为安”的千年传统,就能让一块不到半平方米的土地卖出天价,实现了物理意义上的“躺赚”,即我们躺他们赚。
![]()
福寿园,这个被称为“殡葬茅台”的企业,曾是这场暴利游戏的最大赢家。
1994年,它在上海以每平方米190元的划拨地价拿到土地,同期周边房价已突破3000元。
谁也没想到,三十年后,这片土地上的墓穴能卖到每座12万元,折算下来每平方米价值24万元,是陆家嘴豪宅单价的三倍还多。
![]()
福寿园殡葬场地
数字背后是残酷的对比:活人住的房子要拼尽六个钱包,逝者安息的方寸之地也能轻松掏空一个家庭年收入。
2010年至2023年,福寿园营收从3.5亿元飙升至26.28亿元,利润最高时接近8亿元。
其毛利率长期维持在80%以上,与贵州茅台并肩而立,成为资本市场公认的“躺赚之王”。
这种暴利模式的根基在于两道护城河:
一是民政部门严格控制的殡葬用地审批,让民营资本难以入场。
二是传统文化中对身后事的重视,使得子女宁愿缩衣节食也要给父母买块“体面”的墓地。
当刚需遇上垄断,价格就像脱缰野马,一路狂奔十余年。
崩塌的大厦:从12万到6.3万的坠落
然而大厦的坍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2025年上半年,福寿园交出上市十二年来首份亏损财报:净亏损2.61亿元。
![]()
那个曾经坚不可摧的“地下茅台”,突然露出了裂痕。
最直观的冲击来自单价与单量的“价量双杀”。
首先单价上,墓地平均售价从12万元暴跌至6.3万元,近乎腰斩。
其次销量也在下滑,上半年经营性墓穴销售量6253,而去年这个时间的这个数据,要比今年多上451个。
在单价近乎腰斩的前提下,单量却不增反降,这对于收入的影响可想而知。
曾经门庭若市的墓园销售中心,现在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这不是福寿园一家的寒冬。
![]()
南京万桐园收益同比暴跌54%,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等同行纷纷在财报中拉响警报。
诡异的是,这场危机爆发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1亿,老龄化率高达22%,死亡人口在2024年首次超过出生人口达到1041万。
按理说,这个行业应该迎来黄金时代才对。
问题的核心不在需求消失,而在需求转移。
当一代中产在房贷、教育、医疗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时,他们对身后事的观念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
调查显示,62%的90后、00后选择将治丧费用控制在1.5万元以内,比父辈节省40%。
这些年轻人直言不讳:“与其花20万买块石头,不如让老人活着时候多旅几次游。”
三重绞杀:政策、观念与技术的合围
传统殡葬业的暴利模式,正遭遇政策、观念与技术的三重绞杀。
政策收紧是第一记重拳。
2024年,国家监委启动殡葬领域腐败整治专项行动,民政部同步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强调公益属性。
这意味着,过去依靠土地划拨低价拿地、高价转卖的暴利闭环被彻底打破。
那些藏在外人平常看不见的视野中的灰色利益链,正在阳光下快速蒸发。
观念革新则从根源动摇了行业根基。
年轻一代不再把“厚葬”与“孝道”画等号。
生态葬、海葬、树葬等新型安葬方式,在2025年占比已达11.4%。
![]()
有年轻人调侃:“爷爷那辈觉得入土为安,爸爸那辈觉得入海为安,我们这辈觉得入云为安,数字纪念才是永恒。”
最致命的冲击来自技术降维打击。
浙江安贤园推出的“无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用270°全息宽幕和AI技术还原逝者影像,让告别仪式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北京五家市属公墓试点的“数字墓园”,通过VR设备让亲属随时“进入”虚拟陵园。
这些新技术不仅成本更低,还解决了城镇化背景下亲属分散、祭扫不便的痛点。
当悼念可以随时随地在云端完成,谁还愿意为天价墓地买单?
银发经济的真相:K型分化与价值重构
殡葬业的困境,其实暴露了银发经济的深层规律:这个万亿市场并非遍地黄金,而是正在经历残酷的K型分化。
一端是养老社区、健康管理、老年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端却是传统殡葬服务的断崖式下滑。
![]()
这种分化揭示了一个真相:当代老年人更愿意为提升生活质量买单,而非为虚无的“身后名”浪费钱财。
他们的消费逻辑很简单,就是既然活着的时候要过得精彩,那么离开的时候不妨潇洒一点。
这样的情况下,殡葬行业的一个个企业们只能开始艰难的转型。
很多企业开发了线上家祭平台,类似“云上纪念”这样的小程序让数字祭扫成为新常态。
或者开发不同于传统入土为安方式的新型丧葬方式。
这些改变指向同一个方向:从卖土地转向卖服务,从制造焦虑转向提供慰藉。
这场变革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生死观的重新审视。
当技术让人可以实现“数字永生”,当环保理念让生态葬成为新风尚,死亡不再是被恐惧的终点,而是被平静接纳的生命环节。
殡葬业终将回归本质,不是利用情感勒索的暴利机器,而是守护生命尊严的温暖港湾。
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读懂变化的企业。
他们知道,银发经济的核心不是“银发”这个标签,而是背后鲜活的人性需求。
就像一位行业观察者说的:“老人不需要你提醒他们老了,只需要你理解他们怎么活。”
![]()
在这场席卷中国的银发浪潮中,唯一确定的是:能够用科技传递温度、用服务替代套路的企业,才可能笑到最后。
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或许也该思考:
当那一天来临,我们希望以怎样的方式被记住?是墓碑上冰冷的铭文,还是亲友记忆中那个鲜活的微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