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女销冠遭 AI 造黄谣:视频 100% 伪造,已报案悬赏,法律如何规制技术恶用?
2025 年 10 月 10 日,青岛保时捷销售中心 34 岁的牟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重磅声明:“对造谣者宣战!” 这位连续两年拿下保时捷年度销冠的金牌销售,因大量 AI 合成的不雅视频在网络传播陷入舆论漩涡,伴随而来的还有无休止的骚扰电话和陌生微信申请,正常生活被彻底击碎。当日,她手持报案材料的照片刷屏网络,宣告这场个人与技术谣言的对抗正式打响。
事件发酵:从 “不合适内容” 到全网围剿
时间线回溯至 10 月 9 日,牟女士首次在社交平台透露异常。她晒出聊天截图显示,有网友向其发送 “不合适的内容”,虽未明确说明具体性质,但她已第一时间拉黑对方并警觉潜在风险。彼时她未曾预料,这只是大规模谣言攻击的前奏。
10 月 10 日,事态急剧升级。牟女士通过实名认证账号发布长文,揭露事件核心:网络上出现大量利用 AI 技术合成的虚假不雅视频,部分视频通过侧脸局部相似性混淆视听,实则 “百分之百伪造”。更令她崩溃的是,个人电话号码、微信号等隐私信息被一并泄露,通话记录截图显示,短短 72 分钟内她接到数十个骚扰电话,微信后台涌入上百条陌生好友申请,其中不乏恶意调侃内容。
![]()
“这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制作视频,肆意传播诽谤,已经严重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 牟女士在文中强调。她同时公布了在派出所录制的照片,背景中 “报案登记” 标识清晰可见,证实已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为加快案件突破,她还启动悬赏机制 —— 对提供关键线索锁定传播源头者,将以个人名义给予重谢,未公开具体金额但表示 “绝不吝啬”。
当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涉事派出所核实,值班人员称因非当班时段暂不了解详情,建议次日进一步咨询。截至发稿,公安机关尚未通报案件立案进展,但牟女士的律师团队已确认完成证据保全与公证,包括侵权视频链接、传播账号截图、骚扰记录等核心材料均已固定。
![]()
销冠背景:高光职业履历下的二次侵权
公开信息显示,牟女士的职业履历堪称亮眼。2023 年、2024 年连续两年,她以年均 170 台的销量登顶保时捷年度销售冠军,2025 年 9 月再度斩获月度销冠,一度因 “硬核业绩” 登上热搜。在其社交账号中,多为工作日常分享,包括新车品鉴、客户服务细节等内容,粉丝数超 10 万,兼具职业影响力与公众关注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牟女士首次遭遇网络侵权。2025 年 2 月,她曾发布声明披露,有人盗取其照片发布于黄色网站,伪造色情图片实施诽谤,当时已向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报案并获行政案件立案告知书。此次 AI 视频攻击与前次侵权手段虽有升级,但均指向对其个人名誉的恶意损毁,引发网友对 “是否存在针对性报复” 的猜测。
“作为公众人物属性较弱的职业从业者,牟女士连续成为目标,可能与她的职业成就引发的嫉妒心理有关。” 长期处理网络侵权案件的律师王鹏分析,“销售行业竞争激烈,AI 技术降低了造谣成本,使得此类报复性侵权更易实施。”
![]()
法律透视:三重责任维度直击技术恶用
事件曝光后,“AI 造黄谣” 的法律边界引发热议。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与现行法律法规,此次事件涉及的法律责任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民事侵权:人格权损害的三重救济
“AI 合成不雅视频直接侵犯受害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与隐私权,属于典型的人格权侵权。”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刘智慧指出。《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伪造他人肖像;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要求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不受侵害。
从救济路径看,牟女士已采取的证据保全与公证措施具有关键意义。法治网援引的司法实践显示,受害人可通过三方面维权:一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删除内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精神损害赔偿额通常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二是申请行为禁令,要求法院裁定平台立即下架侵权内容,防止损害扩大;三是向网信部门举报,借助行政力量督促平台履行监管义务。
![]()
二、刑事追责:两类罪名的适用边界
若侵权行为满足刑事立案标准,造谣者或将面临牢狱之灾。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律师张雪峰介绍,此类案件可能涉及两个核心罪名:
- 诽谤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若视频传播范围广(如点击量超 5000 次、转发量超 500 次),造成被害人社会评价严重降低,可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
- 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参考杭州萧山区检察院办理的全国首例 AI 换脸公益诉讼案,若造谣者通过制作、贩卖此类视频牟利(如收取会员费、广告费),非法获利达 3000 元以上即构成犯罪,虞某案中其因获利 6 万元被追究刑责并赔偿公益损失 6 万元。
“本案中隐私信息泄露可能牵连更多罪名。” 张雪峰补充,若泄露信息达到 50 条以上,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前述罪名数罪并罚。
![]()
三、平台责任:不能做 “甩手掌柜”
网络平台在此次事件中并非 “旁观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明确,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用户利用其服务侵权,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与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虞某案显示,其在 2000 人以上的社交群组传播视频,平台若未及时清理,需承担相应责任。
“平台应履行三重义务:事前审核算法推荐机制,事中快速响应投诉,事后留存侵权证据。” 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章蕾在办理 AI 换脸案件时强调,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已突破个人权益侵害范畴,直接威胁网络公共秩序,平台必须主动监管而非被动应对。
![]()
社会镜鉴:AI 造黄谣为何盯上普通女性?
牟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数据显示,AI 合成淫秽视频受害者正从明星网红向普通女性蔓延:韩国 2021-2023 年报案的 527 名深度伪造受害者中,80% 为女性,未成年人占比达 59.8%,女兵、教师、护士等职业女性成为重点攻击对象。
技术门槛降低催生犯罪便利
“现在用手机 APP 就能制作换脸视频,30 秒内出结果,只需几张受害人照片。” 章蕾揭露的技术现状令人担忧。随着 “AI 换脸” 软件在网络黑市泛滥,制作成本从数千元降至几十元,甚至出现 “定制服务”—— 根据客户提供的照片生成特定视频,技术滥用门槛被大幅拉低。
![]()
性别暴力与网络匿名性叠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指出,此类事件本质是 “技术赋能下的性别暴力”。韩国警方调查显示,涉案男性通过将女性 “性对象化” 满足畸形心理,而 Telegram 等平台的匿名性让他们有恃无恐,即便删除内容也难追溯源头。牟女士遭遇的骚扰电话、信息泄露,正是这种暴力的延伸表现。
监管与救济仍存短板
尽管 2023 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已实施,要求平台对合成内容加注标识,但地下产业链仍通过境外服务器、加密传输规避监管。在救济端,受害者往往面临 “举证难”—— 难以锁定匿名发布者,而跨平台取证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
破局之路:从个人维权到系统治理
面对技术恶用带来的挑战,需构建 “个人防范 — 平台监管 — 法律严惩” 的三重防线:
个人层面:留存证据是维权关键
律师王鹏建议,遭遇 AI 造黄谣后应立即采取四步行动:1. 对侵权内容截图、录屏,通过公证处固定证据;2. 向平台投诉并要求出具处理回执;3. 报警时详细说明传播范围、侵权后果;4. 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扩大维权声势。牟女士采取的 “报案 + 悬赏 + 公证” 组合拳,被视为个人维权的典型范本。
![]()
平台层面:建立技术反制机制
“平台不能只靠人工审核,必须部署 AI 反制系统。” 章蕾建议,平台应开发深度合成内容识别技术,对疑似伪造视频自动加注标识并限制传播,同时建立 “一键投诉” 绿色通道,承诺 48 小时内处理侵权内容。
法律层面:完善刑事责任认定
“现行法律对 AI 犯罪的规制仍有空白。” 支振锋指出,需明确深度合成技术滥用的入罪标准,比如将 “批量制作他人淫秽视频” 直接纳入刑事处罚范畴,同时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专项基金,支持受害者集体维权。参考杭州案例,检察机关可通过公益诉讼追究侵权者的社会公益赔偿责任,实现 “惩罚一人、警示一片” 的效果。
尾声:技术向善需守住法律底线
10 月 11 日,牟女士的社交账号更新动态:“感谢大家提供线索,案件正在推进中。” 她仍在坚持工作,但朋友圈已关闭陌生人查看权限。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这位金牌销售的人生轨迹发生偏转,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当 AI 技术失去约束,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技术本身无善恶,但使用者必须守住法律边界。” 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肖芄在宣判 AI 换脸案时的话发人深省。牟女士的宣战,不仅是为个人名誉而战,更是对技术滥用的抗议 ——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将技术纳入法治轨道,才能让 “深度合成” 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沦为伤害他人的工具。截至发稿,公安机关仍在排查线索,澎湃新闻将持续关注案件进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