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
“子女有两种,一种是来报恩的,一种是来报仇的。”
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翻开课本,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不愿靠近时。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焦虑、愤怒,或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拼尽全力供他读书,他怎么就这么不懂事?”
“是不是我对他太严了,还是太松了?”
很少有父母会意识到,孩子的休学厌学,其实是一场特殊的 “讨债”。
这的 “讨债”,从来不是指物质上的索取,而是孩子用最极端的方式,向父母 “讨要” 那些被长期忽略的心理需求。
“讨回” 本应属于他们的成长节奏。
那被过度控制的自主权、被成绩绑架的安全感、被忽视的情绪价值。究会以 “拒绝学习” 的形式,让父母直面家庭教育里的失衡。
一、孩子 “讨债” 的真相:不是对抗,是求救的信号
接触过太多休学厌学的孩子,他们并非天生 “懒惰” 或 “叛逆”。
有的孩子说 “一进教室就心慌”,背后是父母常年把 “考不上好高中就没未来” 挂在嘴边,让学习变成了 “生存压力”;
有的孩子宁愿躺着刷手机也不写作业,是因为从小到大,所有学习计划都由父母安排,他早已失去了 “为自己学” 的动力;
还有的孩子在休学后变得沉默寡言,是因为每当他说 “学习太累了”,得到的永远是 “别人都不累就你累” 的否定,情绪积压到最后,只能用 “不学习” 来对抗。
这些孩子的 “讨债”,本质是家庭教育的 “镜像反射”:
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当成孩子的目标,用 “为你好” 的名义剥夺孩子的选择;
把成绩当成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却忘了问孩子 “你开心吗”;
习惯用说教代替倾听,用指责掩盖关心,孩子无法用语言说清 “我需要被看见”,只能用 “拒绝学习” 这个最直接的行为,倒逼父母停下来,看看真实的他。
就像有的家庭里,父母总说 “只要你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似被宠爱,实则失去了面对困难的能力。
当学习中出现一点挫折,比如一次考试失利、和同学闹矛盾,他就会选择逃避。
因为他从未学会 “自己解决问题”,只能用休学来 “讨” 一次自主决定的机会,讨回被过度保护下缺失的成长历练。
二、父母该如何 “还债”?别盯着 “厌学”,先修复 “关系”
面对孩子的 “讨债”,很多父母会急着找 “解决厌学的方法”,比如报辅导班、找老师谈话,却忽略了问题的核心:
孩子的 “病” 在学习,“根” 在家庭关系。
想要让孩子重新回到课堂,父母要先学会 “还债”把之前欠孩子的心理需求,一点点补回来。
1. 先停掉 “指责”,接住孩子的情绪
孩子提出 “不想上学” 时,父母最该做的不是追问 “你到底想怎么样”,也不是讲道理 “不上学以后怎么办”,而是先接纳他的情绪。
比如蹲下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才会不想去学校,没关系,我们可以先歇一歇,等你愿意说的时候,我都在。”
很多时候,孩子的 “厌学” 是情绪的 “堰塞湖”。
积压了太多的焦虑、委屈、无助,却没人愿意接住。
当父母不再把孩子的行为当成 “对抗”,而是当成 “求救”,孩子才会愿意打开心扉。
比如有的孩子说 “我怕考不好你失望”,父母可以坦诚回应:
“之前妈妈总说成绩的事,让你有压力了,对不起。其实比起成绩,妈妈更在意你是不是开心,是不是能照顾好自己。”
2. 拆解 “讨债” 需求,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孩子的 “讨债” 从来不是模糊的 “我不想学”,而是有具体指向的:
可能是 “我不想每天被催着写作业”,可能是 “我想选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也可能是 “我想有半小时玩手机的时间”。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拆解这些需求,把本属于他的自主权还回去。
比如制定学习计划时,别直接说 “你每天必须学 2 小时数学”,而是问孩子:“你觉得今天先学数学还是语文?每科想学多久?” 哪怕孩子一开始制定的计划不合理,也先尊重他的选择。
当他发现 “按自己的计划来,效率更高”,或者 “没完成计划会有后果”,自然会慢慢调整。
比起 “父母强加的规则”,孩子更愿意遵守 “自己制定的规则”,因为这背后是被尊重的安全感。
还有的父母会担心 “把自主权给孩子,他就会放纵”,其实恰恰相反。
那些被允许 “偶尔偷懒” 的孩子,反而更清楚 “学习是自己的事”;
那些被尊重 “不想学就先歇会” 的孩子,反而会在调整后主动回到课堂。
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 “我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 的信心,而不是 “我必须按别人的要求做” 的压力。
3. 调整家庭 “情绪场”,别让学习成为唯一话题
很多家庭里,只要孩子在家,话题永远绕着 “作业写了吗”“考试多少分” 转,甚至父母之间的聊天,也会不自觉地提到 “为了孩子学习,我们多辛苦”。
这种 “学习至上” 的氛围,会让孩子觉得 “我只有学习好,才配得到父母的爱”,一旦学习出现问题,他就会陷入 “我没用” 的自我否定,进而用休学来逃避。
父母要做的,是把家庭氛围从 “学习紧绷” 调整为 “轻松多元”。
比如吃饭时,聊聊孩子今天看的综艺、喜欢的游戏,而不是一开口就问学习;
周末时,带孩子去爬山、逛公园,或者一起做顿好吃的,让孩子感受到 “即使不聊学习,爸爸妈妈也喜欢和我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焦虑。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抱怨 “现在就业压力多大,你不学习以后怎么办”,这种焦虑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让他觉得 “学习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恐惧,而不是为了自己成长”。
父母要学会把 “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转化为 “对孩子当下的陪伴”。
当孩子感受到 “无论我考得好不好,家里都是温暖的”,他对学习的恐惧才会慢慢减少。
三、最后想说:孩子的 “讨债”,是家庭修复的契机
很多父母会把孩子休学厌学当成 “灾难”,却忘了,这其实是孩子在提醒父母:“我们的教育方式,该改改了。”
那些 “讨” 自主权的孩子,是在帮父母放下 “控制欲”,学会尊重;
那些 “讨” 情绪关注的孩子,是在帮父母放下 “成绩执念”,学会爱孩子本身;
那些 “讨” 轻松氛围的孩子,是在帮父母放下 “焦虑”,学会享受亲子时光。
当父母愿意从 “指责孩子” 转向 “反思自己”,从 “急着解决问题” 转向 “先修复关系”,孩子的 “讨债” 就会变成 “和解”。
他会慢慢找回对学习的信心,更会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毕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想 “讨债”,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看见:
我需要的不是 “完美的成绩”,而是 “真实的被爱”。
而这份 “被爱”,才是孩子愿意回到课堂、愿意面对学习的最大动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