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2025年已经不到100天了,就算今年多了一个闰六月,但也到了农历八月下旬了,马上就要进入九月份了,意味着距离过年也就剩下3个月了!那大家今年的收获如何呢?
![]()
每逢岁末年初,农村的很多老辈人总会翻出“灶马头”念叨新一年的年景,其中说到2026年,老人们都说它是丙午年,因为天干“丙”属火,地支“午”对应生肖马,故称“马年”或“红马年”。
并且根据《灶马头》来看,2026年是“七龙治水,四牛耕田,五人分饼,十日得辛”,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提前了解一下!
“灶马头”是古代民间的年景预测读本,因常贴于灶旁、印有马形图案而得名,其渊源可追溯至《占岁书》等古籍。
在没有现代气象观测的年代,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干支、星象与农事的关联,总结出这套预测方法。
![]()
它以农历正月的特定干支日为依据,将抽象的气候规律转化为“龙”“牛”“饼”等具象符号,成为指导春耕秋收的民间智慧结晶,也成了春节前后传递期盼的文化载体。
要读懂2026年的年景说法,需先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
先来看看“七龙治水”,说的是当年有七条龙来管理天下的雨水!
这具体是看正月第一个“辰日”出现的日期,即在正月初几出现第一个辰日,就是几龙治水,而2026年正月初七日逢辰日,便为“七龙治水”。
龙在民间象征掌管降雨的神兽,看过《西游记》的应该对此比较了解,龙王就是掌管雨水的!
![]()
但是在民间有老话说“龙多靠,龙少涝”,意为龙的数量过多易相互推诿,可能导致雨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旱涝不定。而2026年是“七龙治水”,明显龙有点多,所以可能会雨水分布不均,甚至可能有旱情!
再来看“四牛耕田”,则依正月首个“丑日”推算,第一个出现丑日的,就是几牛耕田!
而2026年则是在正月初四为丑日,对应“四牛”。牛是农耕主力,四牛耕田代表耕作条件适中——既不需更多牛力应对板结土地,也非土地贫瘠仅需一牛,是耕种顺利的中上之兆。
“五人分饼”中“饼”象征粮食,“五人”由与“人”相关的干支日推算而来。五人分一张饼寓意收成处于紧平衡状态,能满足基本需求,但难有大量盈余,需精打细算。
还有“十日得辛”里“辛”可理解为收成或财利,指正月第十日逢“辛日”,民间认为这预示着收获需耐心等待,财利可得但需历经时日。
类似的还有五人六锄:正月初五为丙寅日(“人”对应寅日),初六为丁卯日(“锄”对应丁日),象征五个人劳作需用坏六把锄头,预示雨水充足、杂草旺盛,农事投入大但收成有保障。
![]()
而九马驮谷,则是说正月初九为庚午日(“午”对应马),九匹马驮运谷物,暗示粮食丰收、粮仓充实,前提是及时抢抓农时。那么老祖宗的这些说法,在现代还靠谱吗?
放在现代语境下,这些说法更应视为文化符号而非科学预测。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它基于固定干支规律推演,无法考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现象等复杂气候因素,而现代气象学已能通过卫星监测、数值模型精准预判降水与旱涝趋势。
如今农业生产也不再依赖牛力,智能灌溉、良种培育等技术让收成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202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这是“灶马头”时代无法想象的。
但“灶马头”的价值并未完全消散。它提醒我们警惕气候风险——如“七龙治水”暗示的降水不均,恰与现代气象预警的区域旱涝风险形成呼应,促使农户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准备。
而“五人分饼”传递的节粮意识,在粮食安全仍有结构性挑战的今天依旧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顺应时序、敬畏自然的态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文化养分。
对此大家怎么看,你认为这些老祖宗的东西过时了吗,还有没有其参考的价值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