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清代有这么一桩“奇案”,两个出家人在庙会上重逢,举止亲密被人告到衙门。
县官郑板桥听完案情,不仅没有责罚,反而判他们还俗成亲,还写了首打油诗记录此事。这首诗流传至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出家人本该六根清净,为何会在庙会上举止亲密?郑板桥又为何做出如此判决?
![]()
青梅竹马的童年
这要从两个孩子说起。村里有户穷人家,儿子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隔壁富户人家有个女儿,模样俊俏,性格温婉。
两家房子挨着,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捉迷藏,在小河边摸鱼捞虾,感情好得不得了。
男孩十来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家里更加贫困。女孩家里虽然有钱,可她父亲眼里只认银子,看不上穷小子。
![]()
女孩偷偷给男孩送吃的,帮他补衣裳,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到了十六七岁,男孩开始做些零工养活自己,女孩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男孩心里想着,等自己挣够了钱,就去女孩家提亲。女孩也盼着这一天,晚上做梦都是和男孩成亲的场景。
谁知道女孩父亲早就打着别的算盘,县城里有个财主看中了女孩,托人来说媒,要纳她做小妾。
![]()
女孩父亲一听对方有钱有势,立马就答应了,连女儿的意见都不问。
女孩听说这个消息,当场就哭了。她跪在父亲面前,说自己心里有人,不愿意给人做小妾。
父亲气得摔碗砸碟,骂她不知好歹,说穷小子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想娶媳妇?女孩哭得撕心裂肺,父亲却铁了心要把她嫁出去。
![]()
误会导致的绝望
女孩知道父亲的脾气,硬扛肯定没用。她思来想去,决定离家出走。一天夜晚,她收拾了几件衣裳,从后门溜了出去。
她一路往山里走,天亮时到了一座尼姑庵。庵里的师太看她可怜,就收留了她。女孩剃了头发,穿上僧衣,从此青灯古佛相伴。
男孩听说女孩要嫁人,心如刀绞。他跑到女孩家,想见她最后一面,结果被她父亲赶了出来,还说女孩早就走了,再也不会回来。
男孩以为女孩真的嫁给了别人,伤心欲绝。他想着既然心爱的人不要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跑到河边,准备跳河自尽。
![]()
河边正好有个老和尚在打坐。老和尚看出男孩有寻死的念头,上前拦住了他。
老和尚开导他说,人生在世,聚散离合都是缘分,何必为了一个人寻死觅活?
男孩听了老和尚的话,虽然还是难过,可也不想死了。老和尚见他无家可归,就带他回了寺庙,给他剃度出家。
男孩成了和尚,每天念经打坐,干些杂活。时间一长,脸上的愁容淡了些,可心里对女孩的思念从未停止。
![]()
女孩在尼姑庵里也是一样,白天做功课,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男孩的影子。她常常想,要是当初能和他私奔该多好,哪怕过苦日子,也比现在强。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男孩成了年轻力壮的和尚,女孩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尼姑。
他们各自在寺庙和庵堂里修行,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命运这东西真是说不准,越是想忘记的人,越是忘不掉。
![]()
庙会重逢引发误会
这一年春天,县里举办庙会,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寺庙的主持让几个和尚下山买些香烛纸钱,男孩也在其中。尼姑庵的师太也派了几个尼姑去采购,女孩正好被选中。
庙会上人山人海,卖什么的都有。男孩买完东西,正准备回寺庙,突然看见人群中有个熟悉的身影。
他仔细一看,虽然对方穿着僧衣,剃了头发,可那眉眼、那身段,分明就是女孩!男孩心里一阵狂跳,快步走了过去。
![]()
女孩也看见了他。两人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周围人来人往,他们也不敢说话,只是用眼神交流。
男孩偷偷拉了拉女孩的袖子,示意她到人少的地方。女孩跟着他走到庙会后面的小树林里。
两人见了面,激动得不行。男孩说自己以为女孩嫁人了,伤心得想死,被老和尚救了才出家。
女孩听了直掉眼泪,说自己是逃婚才当的尼姑,这些年无时无刻不在想他。两人说着说着,就拉起了手,场面看起来确实很亲密。
![]()
谁知道这一幕被人看见了,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女孩的父亲。他也来赶庙会,远远看见女儿和一个和尚拉拉扯扯,气得七窍生烟。
他冲过去,一把揪住两人,大骂他们败坏风俗,丢人现眼。女孩想解释,父亲根本不听,直接把他们扭送到县衙,要告他们私通。
县衙的差役把两人关了起来。男孩和女孩心里冤枉,可又说不清楚。
他们只是重逢后太激动,拉了拉手,哪里有什么私情?可现在人证物证俱在,怎么解释都没用。
女孩的父亲在外面添油加醋,说女儿当年就是和这个穷小子私奔的,现在两人在庙会上幽会,肯定早就勾搭上了。
![]()
郑板桥妙判情案,一首打油诗传为佳话
过了几天,轮到县官升堂审案。这位县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郑板桥不仅书画了得,断案也很有一套,最擅长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判案。
堂上,郑板桥看着跪在下面的两个年轻人,又看看原告。
他先问女孩父亲,你女儿当年为什么离家?女孩父亲支支吾吾,最后承认是自己要把女儿嫁给财主做小妾,女孩不愿意才跑了。
郑板桥又问男孩,你为什么出家?男孩说因为以为心爱的人嫁给别人,活着没意思才出家。
![]()
郑板桥听完,心里已经明白了。他问两人,你们当年是什么关系?两人红着脸说,从小一起长大,互相喜欢。
郑板桥又问,你们在庙会上做了什么?两人说就是重逢后拉了拉手,说了几句话,别的什么都没做。
郑板桥沉思片刻,拍案说道,本官看两位都是好人,只因家庭阻挠才出家,并非真心向佛。如今既然重逢,说明缘分未尽。本官判你们还俗,择日成亲!
![]()
女孩父亲一听就急了,说女儿已经是出家人,怎么能还俗成亲?
郑板桥冷笑一声,说当年要不是你嫌贫爱富,逼得女儿离家,今天哪有这档子事?你女儿出家是被你逼的,不是自愿的,凭什么不能还俗?
郑板桥说完,又对男孩说,你虽然家贫,可为人正直,本官给你安排个差事,让你有个谋生之道,好好养家糊口。
男孩感激涕零,连连磕头。女孩也高兴地哭了,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
案子了结后,郑板桥诗兴大发,当场作了首诗《僧尼私恋案判词》。全诗为: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首诗写得妙。葫芦和瓢本是一体,分开了各是一半,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就像这对有情人。
诗里还用了些佛家的典故,说他们从今往后不用再入定修行,也不用听那晨钟暮鼓,可以过正常人的日子了。
![]()
最后一句更是幽默,说这桩风流案是谁结的?记住了,是本官郑板桥!
百姓们都拍手叫好,大家说郑板桥不愧是大才子,不仅断案公道,还能写出这么有趣的诗。
诗里既有对有情人的祝福,也有对世俗偏见的讽刺,读起来让人又感动又好笑。
男孩和女孩后来真的成了亲,日子过得和和美美。郑板桥给男孩安排的差事,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
女孩的父亲见木已成舟,也只好认了。据说他们后来还生了几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
《——【·结语·】——》
郑板桥这桩案子判得实在漂亮。
他没有拘泥于僧尼的身份,而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被世俗偏见拆散,多年后重逢,这是人之常情!
他用人性化的判决,成全了一对有情人,也狠狠打了嫌贫爱富之人的脸。
这首打油诗更是画龙点睛,把整件事的荒诞和温情都写了出来,难怪能流传至今,成为佳话!
信息来源:
· 《郑板桥轶事集》,清代文史资料汇编
· 《扬州府志·名宦传》,乾隆年间地方志记载
· 《清代司法案例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郑板桥诗词全集注释》,中华书局古籍整理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