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游客们在柴米多农场拍照打卡 雅岭 摄
实景剧本杀《蚕猫传》 雅岭 摄
震泽古镇卖花郎与泡泡秀 雅岭 摄
“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当2025年的国庆红旗映照千年頔塘河水,当中秋明月辉映慈云塔影,苏州吴江的震泽古镇正以一场名为“金秋震泽·长漾之约”的假日盛宴,向世界展示其穿越时空的非凡魅力。这不仅是一场文旅活动的创新呈现,更是一次江南文脉在当代的生动复苏,一次传统与现代在古镇肌理中的深度对话。
底蕴与潮美的交响
震泽,这个因太湖古称得名、拥有1800年历史的古镇,曾以“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宏阔气势载入史册。如今,它正以“一根丝”的韧性,织就新时代的锦绣图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震泽深谙守护与创新的平衡之道。禹迹桥上的石雕“轮回”静诉千年沧桑,慈云塔下的“诗光漫游”中秋雅集则以90分钟的高水准文艺演出,让传统佳节焕发当代艺术的光彩。
今年的双节庆典,震泽巧妙地将深厚底蕴与当代审美需求相融合。谢家路的美丽田园化身为超大型实景剧场,原创古风剧本杀《蚕猫传》贯穿10月主要周末,在稻浪翻滚的田园风光中,为年轻客群打造独特的情感链接记忆。玩家不是在“做任务”,而是在走读震泽,这不仅是旅游形式的创新,更是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蚕桑文化、亲近乡土的智慧之举。
生态与人文的共鸣
震泽湿地公园的《长漾奇遇记·NPC寻宝活动》,串联蚕桑园、谢家路、齐心村三大点位。游客在田园风光中,通过解锁隐藏任务、寻找神秘宝藏,沉浸于探索的乐趣。成功集齐专属徽章,更能收获丰厚奖品。整个过程趣味十足,成为区域探索文旅融合“低成本×高串联×强互动”可持续运营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体现了震泽近年来所秉持的“轻量化”介入发展理念——避免大拆大建,善用“原生态”留住美丽乡愁,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中最持久、最亮眼的底色。
与此同时,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桑田探秋 童趣满仓”主题研学游,让亲子家庭在柔风稻香间走进自然课堂。震泽恢复的近万亩蚕桑种养基地,不仅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成为活态传承的载体。孩子们在这里触摸的不仅是蚕丝的温度,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脉搏。
古镇新韵的日常表达
假日期间的震泽街巷,成为流动的舞台。从古风卖花郎与梦幻泡泡秀的邂逅,到激情打击乐与惊险货郎杂技的碰撞,再到民乐悠扬的深情演绎,每日不重样的街头演出,编织着复古与时尚交织的假期记忆。这种“主客共享”的理念,让游客与居民在同一个时空里,共同成为古镇活力的创造者与见证者。
柴米多农场的“好食节”则展现了震泽对土地馈赠的珍视。“有了健康的土壤,就有了健康的植物、健康的动物和健康的人”——这一理念背后,是震泽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深厚底气。2.7万亩稻田、苏州市最大面积的5300亩桑田,不仅是产业基础,更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
文化自信的当代彰显
当假期的尾声临近,本土文化的热潮却在震泽达到了顶点。第十九届群众文化周的四晚连演,让震泽人从参与者成为文化的真正主角,街舞的活力、戏曲的韵致、广场舞的欢腾,无不诉说着文化自信在基层土壤中生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这份自信,源于传统与未来的无缝衔接。震泽镇持续推进的水乡再塑与古镇保护工程,让师俭堂古老建筑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闪亮的文化地标;而《蚕猫传》的沉浸剧情与长漾的湿地寻宝,则让年轻一代在欢笑中完成了与江南文脉的深度对话。震泽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让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可体验的日常——无论是种田大娘手中融合中西的咖啡拉花,还是大提琴声在湿地春光中的低沉吟咏,都是这种“活态”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在这个国庆与中秋相遇的美好时节,震泽镇以“千年古镇、田园乡村、丝绸生活”的独特底蕴,成功解锁了农文商旅融合的新范式,将全域化为一个开放、互动、沉浸的体验场。据统计,10月1日至8日,全镇共吸引约6.63万人次游客,他们在古今交织的旅程中,共同见证了千年古镇焕发的时代新韵,聆听了生态湿地奏响的诗意牧歌。震泽与游客共赴的,不仅是一场金秋的丰盈之约,更是一次关于传统如何走向未来的生动展示。它以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方式,为古老文脉的当代传承,提交了一份有力的答案。
刘魏 董梦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