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时节,黑龙江省各地抢抓农时忙农事,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新华社发
![]()
菊花金碗 彭州市博物馆藏
![]()
金丝皇菊泡茶。本报资料图
□荀超 吴德玉
如果说白露是夏末递给初秋的一封微凉书信,那么寒露便是深秋落款的明确回音——凉意凝结成寒,节气在时光的算式中悄然进阶。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今年10月8日,当国庆中秋长假的尾声与太阳到达黄经195°悄然重合,寒露节气便携着它独有的清冽气质翩然而至,气候从凉爽向寒冷郑重转折。北宋王安石那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的轻愁,为佳节平添了一抹深秋韵味。
露水调和出最相宜的物候底色
气温的下降与露水的寒凉,并未冷却假期的热情,反而为“火热”的出行调和出最相宜的物候底色。
因与重阳节时令相近,寒露自带一份敬老与思亲的人文温情。阖家团圆之际,赏菊登高望秋色,家人在,便是幸福的滋味。一家老小踏上涵盖酒旅、茶趣、潮玩、乡购四大主题的“2025成都国庆中秋乡村游线路”,串联起酒香四溢的农庄、茶香沁脾的茶山、热闹非凡的田间活动与满是乡味的购物市集,不仅趣玩金秋,还能把安逸四川的“乡味”带回家。
今年重阳在寒露之后,古人的农事谚语“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将被封存。枫红菊黄的金秋,正是忙于晚秋农作物管理、种植越冬蔬菜的好时候。北方作物如玉米、高粱等需及时收割,避免受霜冻影响;越冬作物小麦也应及时种完,以免减产。南方则忙着播油菜、种蚕豆,开始为作物保暖,为来年的丰收打好基础。
寒露蕴含顺应天时的古老智慧
除却“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的自然变化与相应物候,寒露也蕴含着顺应天时、养阴防燥的古老智慧与生活哲学。
为秋景如画赞叹不已时,莫忘“寒露脚不露”的殷切叮咛。寒露节气,气温逐渐下降,需适时添衣保暖,尤其应注重足部、脚踝与腰部的防护,让在美景中定格的你,身心俱暖。
一路“养眼养心”,不妨在睡前以热水泡脚。若适当加入艾叶、花椒、当归等药材,更能温经通络、舒缓足部,有效缓解下肢酸痛与疲劳。寒露过后昼短夜长,宜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沉降的特性。
更可以跟随火热的“川超”赛事,将运动玩出新意:邀三五好友骑行天府绿道,感受风中穿梭的畅快;携家人登临青城山,远眺层林尽染;或在天府农博园、东安湖体育公园、锦城湖公园等地,以一场晨练告别节后倦意。适度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调养肺气,更能提升机体御寒能力。
寒露时节有雅致的名字“菊月”
作为寒露时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菊花卓然而立,也赋予这个时节另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从公园到博物馆,在这片“花花世界”里,“花中君子”的风骨随处可见:彭州市博物馆的菊花金碗,碗体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是宋人雅致生活的缩影;西昌4万盆菊花齐绽放,打卡这片绝美花海,成为今人朋友圈中的绚烂背景。古今赏菊,在跨越时空的默契遥望中,开启深秋最风雅的社交模式。
古人擅食菊,更随心所欲。相传“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下一刻并非“悠然见南山”,而是将菊投入火锅,因此被称作“菊花火锅开创者”;苏轼亦有食菊之好,曾言“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意即常食枸杞与菊花。
在无辣不欢的四川,莫以为菊花白锅清淡无味,它亦是一道四川名菜。《川菜烹饪事典》中,火锅篇首道菜正是菊花火锅。李劼人在其小说《大波》中写道:“我看菊花里有几棵玉女拳,已经散嘴了,再过几天,弄尾大鱼来,正好吃菊花锅子。”书中黄太太为尝菊花锅子,在乱世中拒绝搬家避祸,可谓“吃货”的至高境界。
从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到寒露时节的“鸿雁来宾”,虽仅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秋末迁徙的鸿雁,对于此前已至的同伴而言,成了“宾客”。而结束长假客居、踏上归途的四川人,总习惯提着行李箱直奔火锅店,以一锅沸腾的麻辣鲜香过足瘾,再佐以菊花茶清火——这独有的川式“祛班味配方”,是多少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滋味?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