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庆假期,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8.88亿人次出游,却只花了8090.06亿元,平均每人每天消费仅113.9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
这个数字只有2019年同期的95.9%。出行人数增加了,但人均消费却下降了。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8天假期里,全国国内出游达到8.88亿人次,比2024年国庆假期增加了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比2024年增加了1081.89亿元。
然而,一旦拆解成人均每日消费,画面就变了!
113.9元,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
这意味着,尽管出行人数创下新高,但每个人打开钱包的意愿却降低了。
一位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感叹:“景区依旧人山人海,但游客的消费方式已经变了。他们更愿意为体验买单,而不是为奢侈品付费。”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省钱式旅游”经历。
“我不再选择五星级酒店,而是带着帐篷去露营。”一位旅游博主在短视频中展示自己的露营装备,“不仅省钱,还能更亲近自然,何乐而不为?”
精打细算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旅行信条。
这种变化在汽车消费市场同样明显。一位汽车销售经理透露:“以前九十月份是奔驰、宝马、奥迪的销售旺季,很多人认为开这些车有面子。但今年,理想、问界、蔚来等品牌更受欢迎。”
他补充道:“现在的汽车其实比以前更好,但却没有以前贵了。”
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国际大牌,而是在有限预算内追求“值”的最大化——产品要好用、售后要有保障。
![]()
消费方式转变的背后,是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和现实压力。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十几年前去广东打工,一个月能挣6000。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一个月还是挣6000,但所有物价都在上涨。”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迷,就业预期未发生明显改变,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决策更趋向于优先保障基础需求,如医疗、教育与稳健理财。
MSC咨询创始人谭亚幸在福布斯中国撰文指出,中等收入群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活策略重构。
一位受访者告诉研究人员:“现在存钱不是为了买房,是为了万一哪天生场病,不至于连喘口气的余地都没有。”
这种“保底心态”,使得他们在大额消费上更加谨慎,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向抗风险能力的建设。
即使在北京这样的高收入城市,年收入40万的群体也开始延迟消费,等待明年可能的降价。
假期中,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场景体验。江苏南京熙南里“百戏灯会”、安徽铜堰打铁花、河南洛阳龙门古街非遗吐火民俗等广受欢迎。
飞猪数据显示,包含演出门票、讲解、民俗体验、特色餐饮、旅拍等在内的国内目的地玩乐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78%。
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并非不愿消费,而是更愿意为高质量的体验付费。
![]()
当然,为“消费降级”论提供最沉重注脚的,是许多普通人真实的收入困境。
网络上弥漫的焦虑感并非空穴来风。
房租、吃饭、养孩子,哪一样不花钱?不是不想消费,是实在不敢乱消费。
当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追不上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尤其是房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的增幅时,大众消费行为必然趋向谨慎和理性。
这种“精打细算”不是抠门,而是面对现实经济压力的无奈之举和必要生存策略。
它迫使人们更加审慎地评估每一笔开支的性价比,这直接反映在了人均消费数据的下滑上。
重新定义“消费”的意义。这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次必要的市场出清和消费观念的集体成长。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消费狂热降温,真正健康、可持续的消费市场或许才刚具雏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