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中国企业大讲堂上进行了题为《数字赋能供应链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分享,他提到,当前供应链金融正向数字化、生态化、绿色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是供应链金融当下的发展潮流。在绿色化方面,绿色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关键抓手;在智能化方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将重塑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在国际化方面,供应链金融将成为“一带一路”跨境产业链的“润滑剂”。
与此同时,李东荣行长也提出了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切实做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风险防控;二是要通过供应链金融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三是各参与方应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协同发力,实现生态共创共享;四是要加强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实施数据资源管理,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五是金融机构应持续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更好带动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发展。
如何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在当今时代已是每个供应链金融从业者的必答题,希望本文章能为读者提供信息借鉴参考。
近年数字经济相关政策一览
提到数字赋能供应链金融,不得不提近年来的政策背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是如何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以下是近年来相关政策一览:
2018年8月
国务院印发《数字经济发展纲要》,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整体战略正式落地
2020年10月
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2021年12月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2022年10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2023年2月
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202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
2024年7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2025年5月
国家数据局《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数字赋能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痛难点?
尽管有不少政策支持,但在实际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仍面临不少痛难点。
从数据层面来看,数据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供应链涉及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多个参与方,各方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系统中,且数据标准不统一。比如,核心企业的ERP 系统、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物流企业的仓储管理系统,数据格式和统计口径差异大,难以实现有效互通。金融机构想要获取完整的供应链交易数据,需要逐个对接不同系统,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数据不一致影响风险判断。
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也是一大难点。根据相关调研,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甚至没有使用专业的财务或业务管理软件,日常经营数据依赖手工记录。这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向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的经营凭证和交易数据,金融机构难以通过数据对其信用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影响融资支持的效率和力度。
技术应用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样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时,过度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引入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但没有充分结合供应链的实际业务场景和需求。例如,某金融机构引入区块链技术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但由于平台操作复杂,且与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不匹配,导致中小企业参与意愿低,平台使用率不足30%,技术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此外,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也不容忽视。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过程中,会收集和处理大量企业经营数据、交易数据以及个人信息,涉及商业机密和隐私。一旦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出现数据泄露、篡改等问题,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同时,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合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确保数据合规,成为供应链金融参与方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
如何解决?
针对上述难点,需从多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办法。
在打破数据孤岛方面,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统一的供应链数据共享平台。明确各参与方的数据共享范围和标准,推动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将相关数据接入平台。例如,某省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核心企业将其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应付账款数据上传至平台,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可直接获取真实、完整的交易信息,无需逐个对接核心企业系统,融资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的问题,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可联合提供数字化支持。金融机构可推出“数字化赋能 + 融资支持” 的组合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财务软件、供应链管理系统,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核心企业也可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其上下游中小企业使用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便于数据整合与共享。某汽车核心企业就为其供应商提供了定制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使用该系统后,可实时上传生产进度、交货信息等数据,金融机构根据这些数据为供应商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服务,供应商融资通过率明显提升。
为解决技术与业务脱节问题,需坚持“业务驱动技术” 的原则。在引入新技术前,充分调研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确保技术应用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例如,某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针对大宗商品供应链开发了 “物联网 + 仓单质押” 融资模式。通过在仓储仓库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货物的数量、质量和位置信息,这些数据直接传输至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当企业申请仓单质押融资时,金融机构可通过物联网数据快速核实质押物情况,简化审核流程,同时降低质押物监管风险,该模式推出后,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业务量成功实现增长。
在数据安全与合规方面,需建立全流程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参与方应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手段,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同时,配备专业的安全团队,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数据安全事件的能力。在合规方面,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例如,在收集企业数据时,应明确告知数据用途和范围,获得企业的授权同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要选择合规的传输渠道,避免数据跨境传输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结语
数字赋能供应链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双碳” 目标与 “一带一路” 建设的关键路径。尽管当前面临数据孤岛、中小企业基础薄弱等挑战,但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多方协同下,供应链金融必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为实体经济注入更精准、高效的金融 “活水”。
《中国司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发布,汇聚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银行及科技厂商的标杆案例,展现司库建设全生态创新图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