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客公社产研组
当下的江苏,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快速吸引着国内一线城市项目迁移!
2024年9月,《财经杂志》联合上奇研究院发布的《2024H1上海企业迁出分析》报告显示,仅2024年1月-6月,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12436家,平均每天有5.6家企业从上海迁入苏州。
上海企业快速迁入苏州并非孤立事件。
近年来,一场由成本控制、产业升级和政策吸引驱动的企业迁徙潮正在悄然涌动。
在这一轮的企业迁徙潮中,拥有完善产业配套、广阔承载空间和优质集群构建能力的江苏,对国内一线城市项目的迁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弄清楚国内五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迁入江苏的真实数据,创客公社梳理了自有数据库并联合企查查数据库独家整理出2024年1月-2025年6月国内5大一线城市迁入江苏企业名单。
创客公社独家数据显示:2024年1月-2025年6月,北上广深杭5大城市共计向江苏迁入1525家企业,平均每天有2.8家国内一线城市企业迁入江苏。
其中,最受一线城市企业青睐的江苏TOP5城市分别是:苏州(361家)、南京(233家)、徐州(179家)、宿迁(146家)和无锡(113家)。
统计结果背后,以徐州和宿迁为代表的苏北“黑马”在这一轮企业迁移潮中展现的吸引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其中,徐州甚至以179家的迁入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苏州和南京,超过了苏南传统经济强市。
将时间聚焦到2025年上半年,徐州依旧稳居第三,承接64家北上广深杭企业,相当于每3天就有1家一线城市企业迁入徐州。
这样的数据也折射出,这座传统认知中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正悄然蜕变为吸引企业迁移落户的关键性枢纽。
作为“准万亿之城”,徐州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37.12亿元,距离“万亿俱乐部”仅有一步之遥。2025年是徐州冲刺万亿的关键之年。
在政策支持和产业转移背景下,“徐老大”积极拥抱新兴产业,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江苏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承接高地。
黑马徐州:
每3天迁入1家企业
从近一年半迁入江苏的企业数据来看,徐州无疑是一匹黑马。
过去,北上广深杭五大城市的企业迁移都会集中苏锡常等苏南地区的城市;而今,徐州作为苏北城市却能超过无锡、常州,跻身全省前三,这一现象反映出徐州的综合吸引力已获得市场认可。
就2025年上半年而言,徐州承接64家北上广深杭企业,依旧稳居全省第三。这一数字,相当于每3天就有1家企业迁入徐州。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徐州诞生了鑫华半导体、中润光能、先导电子等独角兽企业。这之中,先导电子便是在2023年6月迁入徐州的。
先导电子是先导集团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真空镀膜用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的研发、生产,是第一个实现大尺寸氧化铟锡材料(ITO)靶材(科技部列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国产化的企业,ITO靶材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年,先导电子预计实现营收超50亿元,净利润约5亿元。
其不仅已连续3次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并且也是徐州首家引进的全球独角兽企业。
还有如比亚迪,在2024年11月,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就与淮海控股集团签约百亿钠离子电池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目标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对徐州市给予合作项目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电池技术的不断迭代,比亚迪愿意与徐州一道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新机遇,积极抢占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助力徐州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一众企业选择徐州的背后,是徐州经济的整体崛起。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徐州GDP达8900亿元,同比增长7.1%;2024年GDP达9537亿元,同比增长6.4%,距离万亿门槛已不到500亿元,并且保持强劲势头。
这些宏观数据与企业迁移趋势相互印证,也标志着徐州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是徐州?
从产业分布来看,迁入徐州的企业大多分布在电子商务、贸易与零售业。而企业的迁移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对成本、市场、政策、产业链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徐州能从一众江苏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上广深杭企业迁入的热门选择,其背后逻辑值得深挖。
1
成本优势:土地、人力、运营成本低
与苏州、南京等城市相比,徐州在土地价格、人力成本、办公租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徐州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落地选择。
2
地理优势:连接南北的枢纽位置与交通网络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其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徐州不断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
一方面,“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全面开工,设计吞吐量每年836万吨,建设12个2000吨级装卸泊位,便于贸易往来。
另一方面,观音国际机场国际货运站工程建设推进,将打造淮海经济区航空交通枢纽。并且,徐州常态化运营16条水运集装箱班轮航线,每周开行84个航次。中欧班列开行370列,平均货值增长近50%。
这种枢纽优势为企业提供了物流便利和成本优势。特别是对于需要拓展国内外市场的企业,徐州形成的“陆港”、“水港”、“空港”高效联动格局,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3、
历史积淀:
百里煤海
到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曾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的挑战。但当多数资源型城市困守传统产能时,徐州早已提前布局了"343"创新集群,包括三个主导产业(工程机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四个优势产业(食品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精品钢材)和三个特色产业(医药健康、安全应急装备、纺织业)。
将工程机械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平移到其他行业,借煤炭资源禀赋发展光伏材料,依托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打造数字医疗枢纽……数据显示,2024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已达到7800亿元,形成了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
从“百里煤海”到“工程机械之都”,再到如今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产业升级轨迹清晰可见。这一转型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制造业基础,还注入了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新内涵。
4
产业生态:集群发展与链式融合
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徐州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是徐州吸引企业迁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程机械产业是典型代表。徐州不仅拥有徐工这样的龙头企业,还形成了1家千亿元、100家亿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业的“1+100+1000”企业创新矩阵。这种梯队式的企业生态,使大中小企业能够融通发展。
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聚集了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形成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的上、中游产业链格局。传统煤炭企业也在变“轻”变“绿”,围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推动能源转型。
此外,徐州推动云龙湖实验室与央企国企合作,打造深地开发、深地探测等综合实验平台,推动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高水平创新平台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更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徐州不仅是一个成本洼地,更是一个战略要地。
从工程机械到绿色能源,从数字经济到集成电路,徐州正在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这种产业韧性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提供了可能。
未来,随着徐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品质,徐州完全有可能从“迁入黑马”蜕变为“经济强马”,甚至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崛起。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相应城市读者群哦!
文章 素材来 源:
徐州日报:《徐州: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
创客公社过往报道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13770773618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