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股价持续狂飙。北京时间2025年10月9日晚,美股三大股指走弱之际,这家公司股价盘中逆势涨超2%,触及194.8美元/股,市值首破4.7万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这局面吻合摩根士丹利的泡沫预警。该机构财富管理首席投资官丽莎·沙利特上月末撰文,将其比作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思科时刻”。她给出的数据显示,当前AI相关资产估值透支超42%,远高于思科泡沫时期的28%。
英伟达足够疯狂。2025年半年内,市值从3万亿美元飙升至4.7万亿美元以上,分析师甚至给出10万亿美元长期估值。这也带动其他AI概念股市值腾飞: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特斯拉市值已高企;AI主题ETF全球年内净流入超890亿美元,中国香港首只被动型AIETF(易方达中证)半年流入近1800亿。这种乐观情绪驱动标普500、纳斯达克、道指今年以来分别涨了15%、19%、10%。
但风险警示已开始频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半年多来持续预警,强调未来半年至两年,美国股市大幅调整的风险持续上升。
狂欢之下,估值脱实与资本空转
一重风险在于,估值脱离基本面。尽管英伟达财报强劲,2024年净利润率达48%,但部分收益来自OpenAI等公司投资收益。OpenAI估值3000亿美元,2024年预计营收120亿美元、亏损50亿美元,市销率25倍,远超亚马逊泡沫期12倍;标普500前五大AI成分股(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年初权重达31%,创1972年“漂亮50”以来新高,五家资本开支占标普500 45%,但自由现金流增速从2023年28%降至2024年-16%。
另一重风险,是最近海内外媒体密集报道的循环投资机制。例如,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OpenAI用这笔资金采购英伟达GPU(单块H100售价4万美元,订单210万块);甲骨文为向OpenAI提供云服务,需向英伟达买芯片,其资金则靠债务融资建数据中心;此外,OpenAI收购AMD10%股权,AMD产能依赖台积电,而台积电扩产资金部分来自英伟达GPU代工预付款。
这种循环看似有产业逻辑,但几大巨头的AI需求多来自短期资本预期驱动(庞大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而非更多真实产业应用。有人会说“要为未来而战”,从基础设施看确有道理。但全球七大科技巨头需年增6000亿美元收入才能匹配当前投资,奥特曼也提到未来几年实现AI普惠可能需几万亿美元,可2025年几大巨头预期AI收入仅350亿美元,缺口超15倍。没有场景驱动,整个产业链将呈极度畸形。
循环投资本质是击鼓传花式的市梦率与融资游戏。通过链路交织捆绑前端算力供应链与平台企业,形成“投资、采购、持股、投资收益”的初期闭环。但这更多是“空转”,有统计显示,全球4000亿美元AI基建投资中,37%在产业链内空转。
牛津经济研究院亚当·斯莱特指出,这不是需求驱动增长,而是资本泡沫狂欢。投资者虽从英伟达获利,却也承受着未来增长被透支的高溢价,一旦应用落地迟缓,泡沫破裂将对企业和资本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已涉嫌垄断。英伟达作为芯片主导供应商,通过投资捆绑多家重要客户,形成技术与生态依赖,当下看似“其乐融融”,未来极易触发监管风险。
产业风险则更为严峻。企业命运相互绑定,一家公司的经营问题可能快速传导至关联企业。若OpenAI等长期无法盈利,英伟达的投资回报将受影响,进而冲击其自身财务与市场信心。
2024年9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已公开表示,美国存在AI建设催生的异常经济活动,相关资产估值过高,这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的市场特征高度相似。
思科CEO约翰·钱伯斯作为互联网泡沫亲历者,10月3日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直言,当前AI乐观情绪类似互联网时代的非理性繁荣,对无法将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而言,泡沫属性毋庸置疑。
会很快破灭吗?丽莎·沙利特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可能出现调整,但市场仍有乐观声音。高盛彼得·奥本海默团队提出,当前涨势由“基本面增长而非非理性投机”驱动,AI领域虽由少数企业主导,但未陷入泡沫,只是集中度高,需关注多元化。
AI泡沫与思科时代的差异
夸克持乐观立场,更强调辩证视角。AI格局与2000年思科泡沫有本质不同。2000年思科泡沫核心是基建超前需求供给错配:思科市值峰值5550亿美元,依托电信商铺光纤(AT&T单年资本开支增68%),但70%光纤闲置;PC互联网尚处草创期,无生态效应、多数模式未跑通,亚马逊电商模式未验证,谷歌搜索广告收入不足1亿美元,全球互联网用户仅3.6亿,90%流量来自PC浏览,根本无法消化过剩资源。
今日AI的落地基础已截然不同。近20年移动互联网培育的云计算、大数据生态,既为AI训练提供庞大数据参数,也奠定了运营基础设施;云计算的“一云多芯”、异构计算与生态效应,能构建庞大、普惠的算力池,有效化解算力瓶颈,“云+AI”的协同创新架构更奠定了生态效率基础。
英伟达们走向循环投资,本质是地缘政治与美国保守主义的产物。特朗普当局对中国芯片(尤其GPU)的封锁,使英伟达失去具备丰富场景的统一大市场,迫使OpenAI等将重心转向算力与大模型研发。美国行业人士热衷标榜AGI领先,中国阿里则强调超级人工智能(ASI),这种差异背后是战略路径分野。
循环投资与AI泡沫化,实则是美国维持国家竞争力与美元影响力的抓手:AI、华尔街、特朗普当局分别代表“科技”“美元”“管控规则”,形成封闭的保守主义体系。在全球化碎片化、美元去中心化加速的背景下,AI成为美国吸引全球资金与流动性的核心召唤力。
中美路径分化
夸克的乐观更源于中国大陆AI的全球崛起。
ChatGPT重启了行业想象,但AI的下沉与普惠关键在两大本土力量:一是Deepseek打破美国“三位一体”封锁,二是全球最大开源大模型通义千问激活生态建构。中国AI正形成新时代的网络乘数效应,渗透速度是传统互联网的3倍——互联网用5年覆盖10%企业,AI仅2年就覆盖23%制造业企业。
中美AI路径已明显分化。美国走算力垄断路线,英伟达占全球80%AI芯片市场份额,H100算力密度是中国昇腾910C的2.3倍,但路径依赖导致美国AI企业60%融资用于采购算力而非应用研发,OpenAI2024年研发投入72%用于算力租赁,强化资本循环而非价值创造。
中国则在美国芯片管制下走应用优先、算力替代路线:中芯国际14nm良率提升、国产GPU成本优化,叠加阿里云“IaaS+PaaS+MaaS”全栈协同能力,中国凭借场景优势既化解封锁,又避开循环投资泡沫。2024年中国AI应用层规模1860亿元,占全球28%,远超美国的19%(美国更多依赖算力服务)。
资本市场的理性程度更能体现差异:美国AI企业平均市销率18倍,中国仅8倍;BAT市值总和刚过1.2万亿美元,不足英伟达的1/3,市盈率亦远低于英伟达。以阿里云为例,其营收同比增幅修复至近30%,AI产品连续8季实现三位数增长。
中金2025年1月研报指出,中国互联网公司在AI应用端竞争力远超模型侧;瑞银2025年2月报告显示,62%全球企业家视AI为最大商机,75%亚太企业家相信AI能提升效率。
泡沫终将破裂,但未必是灾难。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纳指跌去78%,但亚马逊、谷歌通过聚焦核心业务重生。当前AI蕴含的生态价值更大、更深,它不是改良,而是全新重构,并伴随生产关系再造。未来即便AI泡沫破裂,其催生的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仍将带来长期利益,而中国AI的场景优势与务实路径,更可能在泡沫破裂后成为全球产业复苏的重要引擎。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