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首气势磅礴的《侠客行》中,一口气列举了8把神兵利刃:湛泸、鱼肠、太阿、巨阙、龙渊、赤霄、干将以及少虡。
前7把已失传,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传闻苏州虎丘剑池可能藏着名剑,但无实据。
唯有诗句中的“少虡独煌煌”,竟穿越千年,成为李白诗中唯一存在的名剑实物。
![]()
剑名“少虡”(读 j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把剑全长约54厘米,宽5厘米,重0.88千克。虽然前锋已断,但通体光亮如新,几乎看不到锈蚀的痕迹。
锋刃尖锐,剑脊呈凹条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剑格处装饰有错金镶嵌的绿松石兽面纹,剑首则有错金云纹,工艺极为精美。
剑脊两面那20个错金铭文:“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谓之少虡。”
意思是:在壬午这个吉日,制作了这把好剑,做剑的材料是锡与铜(“玄镠”和“铺吕”的古称),我给剑起名叫“少虡”!
这是直接把名字写在上面了,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
海昏侯墓出土“鎏金神兽形青铜虡”
“虡”是一种古代神兽,形象是鹿头龙身,剑的主人可能希望借助神兽的力量,赋予这把剑特殊的能力。
有趣的是,虽然剑上有这种带有楚文化色彩的神兽,它却出土于晋国故地。
关于剑的主人,有人认为是越国或吴国的某位国君,也有人认为是晋国君主,至今没有定论。
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的一位农民高凤章一锄头下去,挖到了一件青铜器。接着,更多的青铜器被挖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少虡剑”。
![]()
细节欣赏
后来它们被文物贩子盯上,一个名叫瓦涅克的法国贩子买走了20多件青铜器,运回国展览,震惊了整个西方。
剩余的青铜器被当地官员没收,却又被转手倒卖。少虡剑在古董商之间流转,先后被卢丰年、张雪庚等人经手,险些从上海码头流往海外。
幸运的是,1947年这批国宝在上海码头被拦截下来。1949年,爱国商人于省吾将少虡剑,连同自己的200多件文物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把古剑终于有了安稳的归宿。
然而那个年代盗墓猖獗,少虡剑其实远不止这一把!
![]()
资料图片
另外两把流失海外,分别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1991年,在山西原平又发现了一把,但剑锋已残。加上故宫那把算下来总共有4把。也有一说史密森亚洲学会也有一把,如果属实那就5把了!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光是2025年春拍,香港就连拍两把古剑。
一个吴王夫差剑,在嘉德香港拍出了693万港币。一个是越王者旨於睗剑,在圣佳香港拍出了552万港币。
![]()
今年嘉德拍出693万港币的吴王夫差剑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种吐槽的冲动?这些名剑,过去都说只剩一两把,但那些有钱人私下里不知道偷偷藏了多少把?且都是“回流”,能合法上拍。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上古名剑不可能只造一把!
那为何说少虡剑是“被埋没的国宝”呢?因为相比勾践、夫差等声名显赫的青铜剑,少虡剑几乎不为大众所知。
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自带剑名的春秋名剑,不像前者的铭文是人名。
![]()
故宫的“少虡剑”应该被大众所知
李白的诗句“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是一个千年预言!
之所以能至今保持“煌煌”之光,得益于古人精湛的防锈处理工艺。类似于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镀铬技术,少虡剑可能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使其历经2000多年依然锋芒不减。
这把曾被写入诗篇的唯一现世神兵实物,虽长期被埋没在历史中,但它的价值,正等待着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