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那年坐上龙椅。
京城里头那气氛不对劲。
老皇帝刚走。
新皇的圣旨还没捂热乎。
满城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看。
看那个手握三十万大军的十四阿哥胤禵。
看他到底要干嘛。
所有人都替他捏把汗。
可他啥也没干。
没闹。
没带兵进京。
也没说不认这个哥。
就那么悄没声地把兵权交了。
自己回了京城。
磕头谢恩。
然后就被关在府里头了。
那个威风凛凛的抚远大将军。
一下子成了恪亲王。
再也没出来过。
他这一口气咽下去。
不光自己活了。
整个大清也跟着喘了口匀乎气。
那三十万大军。
听着是挺唬人。
可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康熙晚年。
西北不太平。
让胤禵去。
说是重用。
其实也是让他离京城这个是非地远一点。
那会儿九子夺嫡闹得凶。
谁都怕。
胤禵手里这三十万兵。
听着是他的。
可清朝的规矩。
兵是兵。
粮是粮。
兵归你调。
粮草归户部管。
想动兵你得打报告。
粮草更是卡在京城手里。
说白了。
这刀是借给你用的。
西北那地方又穷。
没粮吃。
兵心说散就散。
胤禵心里跟明镜似的。
康熙一走。
这粮道随时都能给你掐了。
雍正一上来。
消息根本传不到胤禵耳朵里。
年羹尧这个人就站出来了。
他以前跟胤禵是哥们儿。
一块儿打仗。
可他也是雍正的大舅子。
这关系就复杂了。
雍正一登基。
年羹尧立马就换了方向。
把胤禵的粮道。
信使。
全给掐死。
军营里的亲信一个个被换掉。
那三十万大军。
慢慢就不是他胤禵的兵了。
成了朝廷的兵。
胤禵在西北大营里。
想调个人都费劲。
写封信都送不出去。
这才叫真正的叫天天不应。
年羹尧还给雍正上折子。
说十四爷该回京了。
明着是好话。
实际上就是把这事给定了性。
好多人想不通。
有兵干嘛不反。
可这反。
也得有本钱。
粮草没了。
人心就没了。
西北那些当官的。
哪个不是看着京城的风向。
谁会把宝押在他身上。
再说名分。
雍正手里攥着传位诏书。
你一动。
就是个逆贼。
不光自己完蛋。
一家老小都得跟着陪葬。
他亲妈。
他儿子。
都在京城里。
雍正收拾他们。
都不用动刀子。
一道旨意就够了。
胤禵打仗是好手。
可玩这个。
他玩不过。
所以他选了不动。
外面人看他怂。
其实他看得透。
真要是打起来。
大清就得散架。
西北一乱。
边疆就守不住。
这天下就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了。
他回了京。
雍正也没杀他。
就那么关着。
给个王爷的名头。
派人一天到晚盯着。
府里上上下下都是眼线。
他就认了。
每天在府里写字。
养花。
看看以前的地图。
想想当年的事。
后来年羹尧倒了。
雍正一道旨意就让他死了。
胤禵听了这事。
估计心里也明白。
他这个四哥。
眼里只有规矩。
没有兄弟情分。
谁都是他棋盘上的子儿。
他这一忍。
真的给大清续了命。
要是他当时脑子一热。
那后面的康乾盛世可能就没影了。
雍正也是因为他没闹。
才有功夫去搞什么军机处。
搞密折制度。
给乾隆攒下了那么厚的家底。
所以说胤禵不是窝囊。
他是真清醒。
知道什么时候该亮剑。
什么时候该把剑收回来。
他不是输给了雍正。
是输给了那个皇权制度。
你兵再多。
也顶不过一张诏书。
你威望再高。
也高不过正统两个字。
他退了一步。
雍正的皇位稳了。
大清这台机器。
才能接着往下转。
说到底。
真正稳住大清的。
不是雍正多厉害。
也不是年羹尧多会站队。
就是胤禵那一下子的沉默。
他没反。
天下就稳了。
这就是他打的最后一场大胜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