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朝人口从7千万迅速增长到4亿,造成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0
分享至

翻开中国人口史,有个数字让人震惊到说不出话。

清朝入关时,全国人口大概只有7千万左右,到了道光年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4亿多。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翻了将近六倍,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要知道,当时清朝的人口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三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是大清子民。

这么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说起清朝人口暴增,不得不提雍正皇帝这个人。

这位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办的事情却够狠。

他上台后干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推行"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动了几千年的老规矩。



从秦汉开始,中国老百姓就得交两种税,一种是田赋,按土地面积收;另一种是人头税,按家里有几口人收。

人头税这玩意儿最要命,不管你家穷还是富,只要活着就得交钱。

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税;生两个,就多两份。

很多穷苦人家本来就吃不上饭,还得为每个孩子交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雍正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

他发现很多农民为了逃税,生了孩子也不报户口,变成"黑户"。

有的人家甚至因为养不起,干脆不生孩子。

这样下去,人口怎么可能增长?雍正决定把人头税彻底废掉,全部并到土地税里去。



新政策的原则很明确:有地的多交,地少的少交,没地的压根不用交。

这个改革推行下去后,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轻了。

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前每年都要为家里的人口发愁,现在可以放心生孩子了。

原本不敢报户口的"黑户"也纷纷去衙门登记,反正不用交人头税了,藏着也没意义。

户籍人口数字在几年内就翻了番,这还不算那些依然没登记的。

粮食够不够吃,直接决定了一个朝代能养活多少人。

明朝末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该种的地都种了,该用的方法也都用了。

清朝要想养活更多人口,必须在粮食上想办法。



机会来自海外。

虽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广州这个通商口岸一直开着。

外国商人带来的不光是丝绸瓷器的交易,还有从美洲、东南亚带来的新品种农作物。

马铃薯、玉米、红薯这些作物,原本中国人连见都没见过。

马铃薯这东西真是个宝贝。

它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山坡地、沙土地都能种,对水的要求也不高。

一亩地种马铃薯,产量能顶得上种小麦的好几倍。

关键是马铃薯耐储存,收下来放在地窖里,能吃大半年。

北方很多地方本来只能种点耐旱的谷子,现在有了马铃薯,粮食产量直接翻了几番。

玉米也差不多。



这东西生命力顽强,旱涝都不怕,而且从南到北都能种。

农民发现玉米不光能当粮食吃,秸秆还能喂牲口,一举两得。

红薯就更神奇了,产量高得吓人,一亩地能收几千斤。

虽然口感比不上大米白面,但填饱肚子绝对没问题。

这些新作物传进来后,中国的耕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原本不适合种水稻小麦的边角地,现在都能种上马铃薯玉米红薯。

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终于有了足够的口粮。



吃饱了饭,人们自然就想着多生几个孩子,家里有劳动力,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古代最可怕的瘟疫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天花。

这个病传染性极强,得了之后死亡率高达三成,就算活下来也会满脸麻子。

皇室贵族都怕这个病,普通老百姓更是谈虎色变。

很多小孩子还没长大就死于天花,导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清朝统治者对天花有切肤之痛。



满族人入关前,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的,当时才二十多岁。

康熙小时候也出过痘,算是运气好才活下来。

正因为有这些惨痛经历,清朝统治者对预防天花格外重视。

中国古代医生早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

这个方法说起来有点吓人,就是把天花病人身上的痘痂磨成粉,吹进健康人的鼻子里。

听着挺危险,但效果确实好。

接种过人痘的人,大多数都能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即使发病也是轻症,很少有人会死。

清朝政府把人痘接种法在全国推广。

每个府县都设立了专门的种痘机构,培训种痘医生。

老百姓给孩子种痘,官府还会给一些补贴。

起初很多人不信,觉得往身体里种病毒简直是找死。

但看到种过痘的孩子确实很少得天花,慢慢大家就接受了。

种痘这事儿推广开以后,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

以前一家生五六个孩子,能活下来两三个就不错了。



现在种了痘,五六个基本都能养大成人。

这些孩子长大后又生孩子,人口自然就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除了天花,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

清朝的医疗水平在中国古代算是达到了顶峰。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在清朝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应用。

清朝名医辈出,他们编写了大量医学著作,把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记录下来。



这些医书不光在宫廷里流传,也慢慢传到了民间。

乡村里的郎中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基本的治疗手段还是掌握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对公共卫生比较重视。

城市里有专门负责清理垃圾、处理粪便的机构。

发生瘟疫时,官府会组织隔离、消毒、免费发药。

这些措施看起来简单,但在古代能做到已经很不容易了。

民间的卫生习惯也在慢慢改善。

喝开水、勤洗手这些观念逐渐普及。



产妇生孩子时的护理也更科学了,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都有所下降。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更多人能活到成年,活到老年。

人口能不能增长,还得看有没有地方安置这些人。

清朝初期,经过明末的战乱,很多地方都荒无人烟。

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垦,把流民安置到边远地区。

四川在明末战乱中人口损失惨重,清朝就从湖广等地组织大规模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

东北、西北、西南的很多土地被开发出来。

原本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清朝疆域辽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不像欧洲那样土地紧张,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

清朝在国内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康雍乾三代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里,除了边疆地区的平叛战争,内地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乱。

老百姓不用担心今天种下的地明天就被踏平,不用担心儿子被拉去当兵死在战场上。

和平年代,农民可以安心种地,商人可以安心做买卖。

社会稳定了,经济就能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

生活过得去了,自然就想着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这种良性循环持续了几十年,人口不增长才怪。

中国人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观念。

农业社会里,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孩子多意味着家里干活的人多,将来能分担更多负担。



男孩可以下地干活、传宗接代,女孩可以帮着做家务、换回彩礼钱。

清朝取消人头税后,这种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以前生孩子要交税,穷人家还得掂量掂量。

现在不用交税了,生多少都不怕。

而且清朝的法律和社会风俗都鼓励生育,早婚早育很普遍。

女孩十五六岁就嫁人,男孩十七八岁就娶妻,婚后立刻开始生孩子。

一对夫妻如果身体健康,生育年龄又长,生七八个孩子很正常。

这些孩子成年后又各自成家,又生七八个。



按这个速度,一个家族几十年就能从几口人发展到几十口人。

清朝政府对生育没有任何限制,反而是鼓励的态度。

人口多了,税收就多,兵源就足,国力就强。

统治者明白"人口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所以在政策上尽量为人口增长创造条件。

说起清朝闭关锁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落后的政策。

但从人口增长的角度看,闭关锁国还真有点意外的好处。

清朝把大门关上后,外面的战火基本烧不进来。

当时欧洲正在打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中东、印度也是战乱不断。

清朝虽然封闭,但至少内部是和平的,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

虽然闭关锁国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引进,但对传统农业社会来说,影响其实没那么大。

中国的农业技术本来就很成熟,精耕细作的水平世界领先。

加上从广州传进来的新作物,粮食产量足够养活庞大的人口。

外面的瘟疫也不太容易传进来。

欧洲在中世纪被黑死病折磨得死去活来,中国相对隔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



这也算是闭关锁国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吧。

清朝人口从7千万涨到4亿,说穿了就是这么几件事凑到了一起。

雍正废掉人头税,让老百姓敢生孩子;海外传来的马铃薯玉米,让粮食够吃;种痘防天花和医疗进步,让更多孩子能活下来;长时间的和平,让人们可以安心过日子。



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人口大爆炸。

这个增长速度放到现在看也是惊人的,在当时更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市早苗上台后,中国的第一次强烈抗议

高市早苗上台后,中国的第一次强烈抗议

牛弹琴
2025-11-02 08:14:58
王艺迪重回世界前四!挽救赛点险胜德国黑马,第3次冠军赛加冕

王艺迪重回世界前四!挽救赛点险胜德国黑马,第3次冠军赛加冕

烧体坛
2025-11-03 00:08:29
A股:准备重返4000点?不出意外的话,下周一大概率要这样走了

A股:准备重返4000点?不出意外的话,下周一大概率要这样走了

云鹏叙事
2025-11-02 23:48:15
釜山会谈刚结束,德国火速转向,柏林果断炒掉外长,荷兰却沦为最大笑话

釜山会谈刚结束,德国火速转向,柏林果断炒掉外长,荷兰却沦为最大笑话

孔孔说体育
2025-11-02 06:19:25
刘翔近况大揭秘: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刘翔近况大揭秘:长期在国外旅游,靠终身合同吸金,远离喷子!

一针见娱
2025-10-31 15:28:45
人民日报专访,揭开32岁周深的真实处境,那英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错

人民日报专访,揭开32岁周深的真实处境,那英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错

八斗小先生
2025-11-01 08:46:54
新丰田赛纳王者归来!外观高级内饰豪华,2.5L混动四驱加持!

新丰田赛纳王者归来!外观高级内饰豪华,2.5L混动四驱加持!

阿芒娱乐说
2025-11-02 17:05:19
陈芋汐夺冠后的一席话,曝光全红婵真实处境,周继红当年说的真对

陈芋汐夺冠后的一席话,曝光全红婵真实处境,周继红当年说的真对

吕醿极限手工
2025-08-01 14:47:56
贵州一00后女生失业后回村躺平,6个月成了村委重点关注对象!

贵州一00后女生失业后回村躺平,6个月成了村委重点关注对象!

牛牛叨史
2025-10-31 14:38:48
立讯精密2025三季报大超预期:营收破2200亿、净利增27% 全年预告再释增长强心剂

立讯精密2025三季报大超预期:营收破2200亿、净利增27% 全年预告再释增长强心剂

证券时报
2025-11-02 17:03:04
媒体人:篮协逐渐恢复全面管理CBA 已无人提管办分离

媒体人:篮协逐渐恢复全面管理CBA 已无人提管办分离

林子说事
2025-11-02 14:11:41
詹姆斯未受伤真相曝光!湖人开出“乞丐合同”,惹怒詹皇或离队

詹姆斯未受伤真相曝光!湖人开出“乞丐合同”,惹怒詹皇或离队

番茄体坛
2025-11-02 21:29:12
90天倒闭230家,多地关店老板跑路,毛利高达60%的生意也扛不住了

90天倒闭230家,多地关店老板跑路,毛利高达60%的生意也扛不住了

泠泠说史
2025-10-24 15:44:20
24岁小伙爱上51岁大妈,大妈性欲高还虐待他,结果被小伙砍成5段

24岁小伙爱上51岁大妈,大妈性欲高还虐待他,结果被小伙砍成5段

胖胖侃咖
2024-04-22 08:00:09
王家卫好样的,这下全网都知道唐嫣洁身自好了

王家卫好样的,这下全网都知道唐嫣洁身自好了

娱乐故事
2025-11-01 21:36:09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霹雳炮
2025-10-04 22:58:14
“性交易”上瘾!为图刺激,参加三届奥运的她,成了头牌应召女郎

“性交易”上瘾!为图刺激,参加三届奥运的她,成了头牌应召女郎

青史楼兰
2025-08-18 10:33:56
Elon Musk:扩大Starlink V3规模,进军太空算力

Elon Musk:扩大Starlink V3规模,进军太空算力

AlphaEngineer
2025-11-02 10:04:24
2025年四川的冬天会极端寒冷吗?大数据告诉你

2025年四川的冬天会极端寒冷吗?大数据告诉你

四川气象
2025-11-01 18:01:09
加纳乔被换下后显不满,球迷批:别以为踢90分钟是理所当然

加纳乔被换下后显不满,球迷批:别以为踢90分钟是理所当然

雷速体育
2025-11-02 12:47:25
2025-11-03 01:08:49
优趣纪史记
优趣纪史记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552文章数 3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和章泽天出席会议被抓拍 刘强东发文调侃称"没了自信"

头条要闻

和章泽天出席会议被抓拍 刘强东发文调侃称"没了自信"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家居
旅游
本地
房产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旅游要闻

“诗和远方”并不远!青海·海西生态旅游宣传推介会走进广州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