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人口史,有个数字让人震惊到说不出话。
清朝入关时,全国人口大概只有7千万左右,到了道光年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4亿多。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翻了将近六倍,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
要知道,当时清朝的人口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三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是大清子民。
这么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说起清朝人口暴增,不得不提雍正皇帝这个人。
这位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办的事情却够狠。
他上台后干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推行"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动了几千年的老规矩。
![]()
从秦汉开始,中国老百姓就得交两种税,一种是田赋,按土地面积收;另一种是人头税,按家里有几口人收。
人头税这玩意儿最要命,不管你家穷还是富,只要活着就得交钱。
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税;生两个,就多两份。
很多穷苦人家本来就吃不上饭,还得为每个孩子交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雍正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
他发现很多农民为了逃税,生了孩子也不报户口,变成"黑户"。
有的人家甚至因为养不起,干脆不生孩子。
这样下去,人口怎么可能增长?雍正决定把人头税彻底废掉,全部并到土地税里去。
![]()
新政策的原则很明确:有地的多交,地少的少交,没地的压根不用交。
这个改革推行下去后,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轻了。
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前每年都要为家里的人口发愁,现在可以放心生孩子了。
原本不敢报户口的"黑户"也纷纷去衙门登记,反正不用交人头税了,藏着也没意义。
户籍人口数字在几年内就翻了番,这还不算那些依然没登记的。
粮食够不够吃,直接决定了一个朝代能养活多少人。
明朝末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该种的地都种了,该用的方法也都用了。
清朝要想养活更多人口,必须在粮食上想办法。
![]()
机会来自海外。
虽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广州这个通商口岸一直开着。
外国商人带来的不光是丝绸瓷器的交易,还有从美洲、东南亚带来的新品种农作物。
马铃薯、玉米、红薯这些作物,原本中国人连见都没见过。
马铃薯这东西真是个宝贝。
它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山坡地、沙土地都能种,对水的要求也不高。
一亩地种马铃薯,产量能顶得上种小麦的好几倍。
关键是马铃薯耐储存,收下来放在地窖里,能吃大半年。
北方很多地方本来只能种点耐旱的谷子,现在有了马铃薯,粮食产量直接翻了几番。
玉米也差不多。
![]()
这东西生命力顽强,旱涝都不怕,而且从南到北都能种。
农民发现玉米不光能当粮食吃,秸秆还能喂牲口,一举两得。
红薯就更神奇了,产量高得吓人,一亩地能收几千斤。
虽然口感比不上大米白面,但填饱肚子绝对没问题。
这些新作物传进来后,中国的耕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原本不适合种水稻小麦的边角地,现在都能种上马铃薯玉米红薯。
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终于有了足够的口粮。
![]()
吃饱了饭,人们自然就想着多生几个孩子,家里有劳动力,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古代最可怕的瘟疫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天花。
这个病传染性极强,得了之后死亡率高达三成,就算活下来也会满脸麻子。
皇室贵族都怕这个病,普通老百姓更是谈虎色变。
很多小孩子还没长大就死于天花,导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清朝统治者对天花有切肤之痛。
![]()
满族人入关前,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的,当时才二十多岁。
康熙小时候也出过痘,算是运气好才活下来。
正因为有这些惨痛经历,清朝统治者对预防天花格外重视。
中国古代医生早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
这个方法说起来有点吓人,就是把天花病人身上的痘痂磨成粉,吹进健康人的鼻子里。
听着挺危险,但效果确实好。
接种过人痘的人,大多数都能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即使发病也是轻症,很少有人会死。
清朝政府把人痘接种法在全国推广。
每个府县都设立了专门的种痘机构,培训种痘医生。
老百姓给孩子种痘,官府还会给一些补贴。
起初很多人不信,觉得往身体里种病毒简直是找死。
但看到种过痘的孩子确实很少得天花,慢慢大家就接受了。
种痘这事儿推广开以后,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
以前一家生五六个孩子,能活下来两三个就不错了。
![]()
现在种了痘,五六个基本都能养大成人。
这些孩子长大后又生孩子,人口自然就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除了天花,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
清朝的医疗水平在中国古代算是达到了顶峰。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在清朝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应用。
清朝名医辈出,他们编写了大量医学著作,把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记录下来。
![]()
这些医书不光在宫廷里流传,也慢慢传到了民间。
乡村里的郎中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基本的治疗手段还是掌握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对公共卫生比较重视。
城市里有专门负责清理垃圾、处理粪便的机构。
发生瘟疫时,官府会组织隔离、消毒、免费发药。
这些措施看起来简单,但在古代能做到已经很不容易了。
民间的卫生习惯也在慢慢改善。
喝开水、勤洗手这些观念逐渐普及。
![]()
产妇生孩子时的护理也更科学了,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都有所下降。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更多人能活到成年,活到老年。
人口能不能增长,还得看有没有地方安置这些人。
清朝初期,经过明末的战乱,很多地方都荒无人烟。
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垦,把流民安置到边远地区。
四川在明末战乱中人口损失惨重,清朝就从湖广等地组织大规模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
东北、西北、西南的很多土地被开发出来。
原本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
清朝疆域辽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不像欧洲那样土地紧张,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
清朝在国内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康雍乾三代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里,除了边疆地区的平叛战争,内地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乱。
老百姓不用担心今天种下的地明天就被踏平,不用担心儿子被拉去当兵死在战场上。
和平年代,农民可以安心种地,商人可以安心做买卖。
社会稳定了,经济就能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
生活过得去了,自然就想着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这种良性循环持续了几十年,人口不增长才怪。
中国人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观念。
农业社会里,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孩子多意味着家里干活的人多,将来能分担更多负担。
![]()
男孩可以下地干活、传宗接代,女孩可以帮着做家务、换回彩礼钱。
清朝取消人头税后,这种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以前生孩子要交税,穷人家还得掂量掂量。
现在不用交税了,生多少都不怕。
而且清朝的法律和社会风俗都鼓励生育,早婚早育很普遍。
女孩十五六岁就嫁人,男孩十七八岁就娶妻,婚后立刻开始生孩子。
一对夫妻如果身体健康,生育年龄又长,生七八个孩子很正常。
这些孩子成年后又各自成家,又生七八个。
![]()
按这个速度,一个家族几十年就能从几口人发展到几十口人。
清朝政府对生育没有任何限制,反而是鼓励的态度。
人口多了,税收就多,兵源就足,国力就强。
统治者明白"人口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道理,所以在政策上尽量为人口增长创造条件。
说起清朝闭关锁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落后的政策。
但从人口增长的角度看,闭关锁国还真有点意外的好处。
清朝把大门关上后,外面的战火基本烧不进来。
当时欧洲正在打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
中东、印度也是战乱不断。
清朝虽然封闭,但至少内部是和平的,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
虽然闭关锁国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引进,但对传统农业社会来说,影响其实没那么大。
中国的农业技术本来就很成熟,精耕细作的水平世界领先。
加上从广州传进来的新作物,粮食产量足够养活庞大的人口。
外面的瘟疫也不太容易传进来。
欧洲在中世纪被黑死病折磨得死去活来,中国相对隔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
![]()
这也算是闭关锁国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吧。
清朝人口从7千万涨到4亿,说穿了就是这么几件事凑到了一起。
雍正废掉人头税,让老百姓敢生孩子;海外传来的马铃薯玉米,让粮食够吃;种痘防天花和医疗进步,让更多孩子能活下来;长时间的和平,让人们可以安心过日子。
![]()
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人口大爆炸。
这个增长速度放到现在看也是惊人的,在当时更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