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戏曲的璀璨星河中,徽剧是一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明珠。如今,在一代代徽剧人的坚守与创新下,徽剧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近观众。在本次“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举办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他向我们讲述了与徽剧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初遇徽剧
一场邂逅,开启四十余年艺术征程
谈及与徽剧的结缘,汪育殊把思绪拉回到四十多年前。1982年,还是懵懂少年的汪育殊正在上小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安徽省徽剧团招生的消息。在父母的提议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报考,未承想这次尝试竟让他与徽剧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从1982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当时的我对徽剧一无所知,就是一张白纸。”汪育殊感慨道。徽剧学习之路并非坦途,但汪育殊始终以“多磨戏、磨好戏”为宗旨,在徽剧创作中接连推出《徽班》《刘铭传》《惊魂记》等精品大戏。
“中国传统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历史变迁的活体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应该从传统文化入手,让更多青少年接触戏曲艺术。”汪育殊坚定地说。
多年来,除了自身从事徽剧表演工作,汪育殊还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徽剧传承中来,为徽剧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徽剧之光
孕育国粹,见证文化交流盛事
“今年是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作为一名徽剧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正是因为四大徽班进京才开创了京剧这一国粹的辉煌。”汪育殊说,徽剧之所以能融合发展成为京剧,关键在于它在当时具备时尚性,也就是背后的“徽班精神”。
“我认为徽剧的魅力在于徽班精神,徽班精神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徽剧的发展融合了昆腔、梆子、秦腔、汉调等,甚至还借鉴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表演风格,正是这种集百家之长的特质让它深受老百姓喜爱。”汪育殊说。
谈及徽剧与京剧的区别,汪育殊通俗易懂地进行了科普,“两者都有皮黄声腔,但京剧经过历代大师提炼,更加规范化,还形成了许多流派;徽剧的皮黄腔多由民间艺人言传身教,在民间传播较广。在表演上,徽剧更粗犷豪放,采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动作由内而外地展现人物情感。”
他还提到徽剧“八大”表演特色,“徽剧形成初期,很多演出在田间地头,没有舞台和扩音设备,所以演员表演要大蹦大跳、夸张生动,服饰大红大绿、亮丽喜庆,音乐用大锣大鼓吸引观众,演唱则要大喊大叫,保证声音有穿透力,这些都是徽剧原生态的体现。”
创新传承
让古老徽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徽剧传承过程中,汪育殊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适应新时代,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认为,戏曲要发展,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我们要把徽剧优秀的传统表演技法和经典剧目传承下来,同时还要根据当下青年人的审美观,对徽剧的表演模式进行提炼、提升和创新。”
如今,“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在合肥举办,这与235年前徽班进京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汪育殊说:“当年徽班进京,如今全国兄弟院团齐聚合肥,这特别有意义。安徽是国粹京剧的摇篮,‘百戏入皖’给全国戏曲人提供了研究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探讨戏曲未来的发展之路,包括在当下如何传承、传播、创新和守护,这次活动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他说,与当年徽班从民间走向宫廷不同,如今“百戏入皖”是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在一座城市里欣赏到全国各地的优秀戏曲表演,这是安徽戏剧界乃至文化界的盛事。”
据悉,在此次“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中,安徽省徽京剧院带来的作品《徽班》即将于10月30日至31日在安徽百戏城连演两场,这部由汪育殊主演的大型原创徽剧不仅展现了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感受到徽剧的生机与活力。
谈及徽剧的未来,汪育殊说:“徽剧的发展离不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这种精神,与当下新兴的艺术形式相融合,让我们徽剧的艺术生命力常演常新,不断在艺术上自我求变,才能够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去喜欢它、传承它、传播它。”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夏伟
来源:合肥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