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据天体粒子与宇宙学实验室(APC)近日公告,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 Smoot Ⅲ)在法国巴黎逝世,于2025年9月18日在巴黎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享年80岁。
从北美漫漫长夜,到阿拉斯加的冰原,再到巴黎、辗转中国的研究生涯,乔治·斯穆特听到了来自宇宙138亿年前的微弱吟唱,并将微小的温度起伏转化为人类精密理解宇宙的开始,并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与约翰·马瑟共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巩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还将宇宙学带入“精确研究”时代。
斯穆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也是一位多彩人物。他曾在美国热门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客串出镜,还在益智节目中拿到100万美元大奖。值得注意的是,斯穆特曾从诺贝尔奖奖金中拿出50万美元,助力设立伯克利宇宙学物理中心的捐赠基金。
![]()
乔治·斯穆特客串美剧《生活大爆炸》
“科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2024年10月,乔治·斯穆特(以下简称斯穆特)在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上,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曾表示,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正如他曾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数据揭示宇宙的起源一样,今天的数据和AI将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人类未来的方向。
![]()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宇宙研究走向何方的领路人
斯穆特1945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他的父亲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水文学家,母亲则是一名科学教师兼学校校长。1970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加入伯克利实验室。
20世纪70年代,斯穆特对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于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了浓厚兴趣。1977年,他带领团队将灵敏辐射仪放置在退役的U2高空侦察机上,首次探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现象。
真正突破发生在1989年,他主导设计的差动微波辐射计随COBE卫星升空。斯穆特为这个仪器设计了一对天线,能够测量两个不同天区的温度差,能测出1%的温度差,获得比其他辐射计精度更高的观测结果。
1992年,斯穆特激动地向世界宣布,他们利用COBE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了期待已久的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微弱异向性现象。这些在1亿光年大小天区内的温度变化,相对于平均温度为2.74K的微波背景来说,变化幅度仅有百万分之六。
已故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称其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斯穆特本人则形象地称赞这一发现——“就像看到了上帝的脸”。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为宇宙大爆炸模型和暴胀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斯穆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理解星系、星体等结构如何从各向均匀的大爆炸中产生提供了关键线索。
当谈及未来的宇宙探索,乔治·斯穆特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随着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文观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有望在未来几百年内解开更多宇宙的奥秘,特别是在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方面。
斯穆特指出,这两者占据了宇宙质量和能量的大部分,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处于起步阶段。“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或许是下一代科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说。
从宇宙到AI的思考者
“我们所使用的卫星探测器和精密仪器是那个时代的最前沿技术,它们帮助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研究结果。”乔治·斯穆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科技的进步不仅限于硬件设备的提升,更体现在数据处理、算法设计等方面的突破:“对于科学家来说,如何处理庞大的数据量,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已成为科研中的一大挑战。”
斯穆特的科学视野远不止于宇宙学。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十分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提出了深刻见解。他指出:“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人何以为人’。人类将不再被所从事的工作所定义,他们将会被社交活动和生活中充满创造性的事情所定义。”
斯穆特预见到AI与人类关系的发展阶段:“短期来看,AI与人类是合作;未来十年,AI会取代大部分人力和工作岗位。”
他对AI发展路径的预测十分具体:“去年,AI和人类工作的比例是2:8,而未来两年,我们预计AI和人类工作的比例将达到4:6,四年后,AI的工作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斯穆特还曾预测,“到2050年可能会有一个智能接近人脑的电脑”。至于如何通过编程模拟人脑,他认为可行的方式是扫描人类的大脑,然后发明相应的技术。
“AI的确在改变世界”
除了科学研究,斯穆特也非常关注教育。他曾在专访中强调,AI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是推动我们认知世界、改写历史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尤其是在处理庞大且复杂的数据时,AI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出我们可能忽视的细微模式。”斯穆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他对AI在医学领域的进展感到振奋:“过去研发新药通常需要7到11年的时间,而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药物研发周期已经缩短至仅仅两年。”
随着AI在科学研究中的逐步深入,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尤其是在如何确保AI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方面。他坦言,目前AI的算法和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尤其是在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不完善的情况下,AI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AI的确在改变世界,但它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它,并确保它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支持。”斯穆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斯穆特曾说过,人工智能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是推动我们认知世界、改写历史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在凝视星空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他也从未停止对地球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对于AI在未来研究中的角色,斯穆特坚信,AI将在接下来的25年里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特别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中。
虽然目前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将能更精准地分析数据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未来的科学研究,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人类的智慧,而是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解锁更多未知的奥秘。”
正如他留给世人的智慧:“科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