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
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中一个“公主抱”转身,不仅将搭档轻盈托起,更让更多观众关注到古老的越剧。10月7日,陈丽君刊发署名文章《越剧“出圈” 美梦成真》。她在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学艺经历并坦言:“这样的成绩,是我没有想过的;这样的成绩,也让我的梦想,不可思议地成了现实。而我知道,‘美梦’之所以能够‘成真’,不仅因为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奋力托举,更得益于这些年来全社会日益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幸运地被推上了岸”
看戏,曾被认为是老一辈的专属爱好。而今,越剧何以让年轻人的“传统文化DNA”怦然觉醒,涌向剧场?又为何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持续不熄的热潮?流量的风,为何偏偏“刮”到陈丽君?
“我13 岁进入越剧行业。我的家乡是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冥冥之中,我可能就是要走这条路的。”小学时,音乐老师的课堂上回荡的不是儿歌,而是越剧韵腔。小学时,班上的音乐老师热爱越剧。别人的课堂上放儿歌,她的课堂上听越剧。因为条件不错,陈丽君总是代表学校参加唱歌比赛。小学毕业,音乐老师推荐她去报考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自此,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顺利考入艺校后,父母曾提醒她学戏艰辛,年幼的陈丽君却坚定地回答:“我不会后悔。”艺校期间,她专攻花旦,更在省级比赛中斩获金奖。2013年,她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拜师越剧名家茅威涛,潜心研习小生表演。“回想10多年前,我刚刚到杭州学艺,每天天不亮走进练功房,沐浴着月光回到宿舍。汗水滴落在毯子上,从头到脚都泛着酸痛。这是一个戏曲生的日常,也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不理解’。”
在遇见“贾廷”这个角色之前,陈丽君用10年学习戏曲舞台中男性角色的手、眼、身、法、步,千锤百炼,日日如一。《新龙门客栈》中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把盏比武”名场面,就是陈丽君与对手无数次“切磋”练就的。剧中邱莫言扮演者何青青曾透露,为了与陈丽君呈现“拳拳到肉”的打戏效果,俩人排练皆以真为先,手臂、膝盖瘀青是家常便饭。
从艺校学生到越剧顶流,陈丽君用十八年坚守迎来传统戏曲的春暖花开。“你过往的所听、所看、所学,所有吸收的一切营养,都在为台上呈现的这一刻做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陈丽君谦逊地自比越剧的一颗“小石子”,“湖面平静时,努力激起一点涟漪;浪潮汹涌时,幸运地被推上了岸。”
当越剧遇见“新龙门”
2023年,由经典武侠电影改编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一票难求的戏曲爆款,不仅在线下演出过百场,还在直播平台带来近千万人次的流量。演出谢幕时,陈丽君饰演的“玉面修罗”贾廷将搭档李云霄盈盈抱起、飒然飞转的瞬间,将她送上了短视频平台热榜,也让传统戏曲破圈。
短短数月,陈丽君在某平台的粉丝突破200万。其俊逸洒脱的反串表演,不仅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入坑”越剧,更推动这门传统艺术实现了破茧重生。这出改编自同名经典港片的新编越剧,在演出形式作了颠覆式改变。它摒弃了传统镜框式舞台,观众席与表演区融为一体,沉浸感更足;表演过程中,演员近距离与观众互动,甚至邀请观众参与剧情,极大地增强了体验感。
陈丽君说,《新龙门客栈》与其他剧目最大的不同就是戏剧的“第四面墙”被打破。“表演是在体验中进行新的创造,不可能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表演时,她会把观众当作是同样来投奔客栈的旅人,观众置身实景环境式结构中,从“看戏人”成为“入戏者”。
这种全新的观剧体验让年轻人趋之若鹜。据分析,《新龙门客栈》的受众画像,非传统越剧观众占70%,且以“90后”“00后”为主力观众。不少粉丝因此迷上了“小百花”,迷上了越剧,甚至直言“被唤醒了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DNA”。而陈丽君也开心于“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传播越剧”。
与邪魅狂狷的“贾廷”相比,台下的陈丽君总透着清澈率真。面对“学成”“角儿”的赞誉,她后怕地拍拍胸口:“我的天呐,千万不要这么说!我只是一个青年演员,还在不停学习的路上。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人夸她扮相俊美,她则腼腆又不知所措,“这个要怎么说,谢谢你的夸奖。”“如果说走红是因为颜值,那么希望将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仅仅只有颜值。我们有唱念做打,有手眼身法步,有很多好听、好看、好玩、好笑、好哭的故事。我们忠于自己的文化,忠于自己的底蕴,也忠于自己的艺术。”
引发年轻人共鸣
作为越剧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陈丽君思考的已不仅是如何塑造角色,更是越剧在新时代向何处去的命题。
持续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正是破题关键。为庆祝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成立40周年创排的《我的大观园》,以现代感十足的剧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沿袭《五女拜寿》“满台生辉”理念的力作,成为越剧创新的又一典范。该剧讲述了贾宝玉在社会与家庭磨砺下的成长故事,以贾宝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红楼”世界,传递着人间真情与人性光辉。
创作之初,团队面临核心问题:“《红楼梦》被多个剧种演绎过,我们如何做出新意?”经过多轮探讨,团长蔡浙飞与团队确立了“当下的大观园”这一核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观园,我们希望呈现的,是符合新时代审美、能与年轻人共鸣的大观园。”
纪录片的镜头记录了陈丽君排练《我的大观园》的全过程。为演好“宝玉被笞”,她需从三米高台反复滚落。“疼吗?疼。要做吗?要做!”即便在首演前日意外扭伤脚踝,她依然坚持登场:“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我努力了那么久,等了那么久……但我当时想过,不管怎么样,我都一定要上去。”灯光亮起,黛玉簪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妙玉烹茶,四段故事在同一舞台流转。虚实交织间,年轻人读懂了红楼之美,也爱上了越剧之韵。
如今,《我的大观园》已成“网红剧目”,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年轻人模仿陈丽君的身段、学唱“宝玉挨打”的唱腔。迄今,该剧已走过10余座城市,公演50多场,总票房超七千万元,吸引约9万人次走进剧场,创造了戏曲演出史上的新传奇。
在创新中焕新生
2018年,陈丽君曾发布一条与同窗演出的短视频,配文道:“十年前,我们一起踏上这路,十年后,我还在这里,你去了远方。”有人留言:“再坚持一下,五年后,你就出名了。”
然而对于当时的陈丽君乃至整个戏曲行业而言,“走红”仍似遥不可及的梦。正因如此,陈丽君对互联网与短视频心怀感恩,“许多越剧演员和戏迷票友都在利用不同平台更广阔、更年轻化地推广越剧,这非常让人高兴。”
“陈丽君们”的走红,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破茧”,更是文化自信的“蝶变”。近年来,从沉浸式戏剧到非遗表演,从国产动画到游戏文创,这场创新浪潮遍地开花,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结出硕果。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灵感,将静态的山水画卷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史诗,勾勒出宋风雅韵的意境之美,其巡演一票难求,相关话题屡登热搜。2024年10月,电影《只此青绿》上映,实现了从舞台到银幕的跨越,美感也随之传递到了光影的世界中,“青绿”美学因此成为文化符号、消费精品,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再比如,《长恨歌》依托西安的华清宫,《大宋·东京梦华》依托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历史文化遗址,运用宏大的实景、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专业的演员阵容,重现盛唐气象、大宋繁华。
关注度是分水岭,市场是试金石,正如陈丽君所言:“我相信,这不仅源于戏曲人守正创新的不断尝试,更是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包容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