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印度网民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放话:“孟买领先上海30年”,还顺带质问中国人为什么总觉得印度落后。
这话一出,评论区几乎炸锅,有人赞成,有人反驳,但更多人一脸问号,你说的是哪个维度领先?这场看似是键盘侠的嘴仗,其实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一座城市的“发展”?
是看摩天大楼数量,还是看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是看富豪排行榜,还是看孩子们是否能吃饱、上学、安全长大?这不是一场关于“谁更有钱”的比拼,而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正面交锋。
![]()
自信从哪来?“领先30年”的错觉是怎么形成的
印度网友的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孟买确实有它的高光时刻,宝莱坞、证券交易所、亿万富翁,这些元素拼在一起,像极了一张闪闪发光的城市名片,但问题是,这张名片只写了一半的故事。
先说文化输出,宝莱坞年产电影超过1000部,数量上碾压全球同行,热歌劲舞、神转折剧情、跨国取景,确实让不少海外观众眼前一亮。
2025年上半年,印度电影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票房表现甚至超越了好莱坞,但这背后一个尴尬现实是,这些光鲜的镜头里,大多讲的是中产以上阶层的爱情烦恼,很少涉及底层民众的真实处境,你在荧幕上看到的是孟买海边的日落,现实中却有上百万人在棚户区争抢一桶清水。
![]()
软实力确实重要,但当它脱离了硬实力支撑,就容易变成“泡沫自信”。
再看金融,孟买证券交易所历史悠久,早在1875年就挂牌营业,是亚洲最古老的交易所之一,听上去很威风,但老资历不等于现代竞争力。
2025年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孟买的综合排名仍然落后于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其主要短板在于金融创新能力、监管透明度和配套基础设施,换句话说,孟买更像是个“金融博物馆”,而不是金融科技的前沿阵地。
![]()
还有那个最具争议的数据,富豪数量,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孟买的亿万富翁人数首次超过北京,达到91位,亚洲第一。
这个数据乍一看很猛,但稍微掀开盖子就能看出问题,这些富豪的财富几乎集中在石化、电信、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科技创新类富豪寥寥无几,而且,财富集中度极高,前10位富豪的总资产相当于全国GDP的6%。这不是“全民富裕”,更像是“塔尖狂欢”。
很多印度网民之所以会觉得“我们赢了”,其实是被这些局部优势所吸引,忽略了整体发展中的结构性短板。
![]()
这种选择性认知,在心理学上叫做“确认偏误”,你只看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然后拼命放大它,最后就把自己感动了。
光鲜背后:孟买是一座“被折叠”的城市
如果只看孟买的表面,确实容易被它的繁华迷住眼,但稍微弯下腰看一眼城市的“B面”,你会发现这城市几乎是用“极端对比”构建出来的。
达拉维,这个名字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火了一把,但现实远比电影残酷,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超过100万人挤在不到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米,缺水、缺电、缺厕所,垃圾堆成山,孩子们在污水边玩耍。
![]()
2025年印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地居民日均收入不到10美元,超过三分之一儿童营养不良,与此同时,距离达拉维不到10公里的地方,印度首富安巴尼的27层豪宅依旧灯火通明,每月电费高达数万美元。
一个城市里,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高架桥。
基础设施方面,孟买也是“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很悬”,2025年,孟买地铁总里程刚刚突破150公里,还不到上海的六分之一,通勤高峰时段,人们常常挂在火车外面上下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印度名场面”。
![]()
而在港口物流方面,虽然孟买港年吞吐量很高,但由于交通系统滞后,货物的平均转运时间是上海的两倍。
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限制孟买GDP增长的直接因素。
更深层的问题,是社会结构的“硬伤”,印度至今未能彻底摆脱种姓制度的阴影,虽然法律层面已经废除,但现实中,种姓偏见仍然影响教育、就业、婚姻等方方面面。
![]()
2025年印度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识字率为77%,女性低于70%,而最低种姓群体的大学录取率不足5%,这意味着,即便一个孩子再聪明,如果出生在“错误的家庭”,他的人生起点就被锁死了。
而宝莱坞电影对此鲜有批判,反而常常将“阶层差距”当作剧情催化剂,进一步强化公众对社会结构的接受度。
治理方面,孟买也面临难解的“制度性卡壳”,以达拉维改造项目为例,2022年由政府推动、私企投资的重建计划,原本要将贫民区改造成现代住宅区,但到了2025年,项目几乎停摆,原因是土地收购纠纷、居民抗议、投标程序争议纷纷不断,印度最高法院甚至被迫介入。
![]()
对比中国各地老旧小区改造的效率,孟买的问题不在于想法不够好,而是在于“说得多,做得慢”。
真正的领先:不是塔尖多高,而是地基有多稳
中国人为什么觉得印度还“落后”?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人看重的不只是“有多高的楼”,而是“有多稳的地基”。
孟买的确有闪光点,但上海的强,是一种底层逻辑的强,是一种全局系统的强。
![]()
从经济总量看,2025年,上海GDP约9000亿美元,是孟买的三倍还多,整个中国的GDP达到13.7万亿美元,而印度为3.91万亿,这不只是数字游戏,它背后代表的是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的制造业占比高,带动就业和实业积累,形成了稳定的经济生态。
而印度长年依赖服务业,虽然看起来轻盈高效,但一遇外部冲击,比如金融危机、外包缩减,就容易失速。
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几乎是“铺网式”发展,900公里地铁,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外高桥港实现自动化作业,高铁把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到小时通勤圈,反观孟买,基础设施建设常年受限于征地难、资金不足和官僚低效,富人区和贫民窟一墙之隔,资源分配极其不均,城市效率被严重拉低。
![]()
中方代表在一次国际基础设施论坛上曾明确表示:“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动脉,动脉不通,资源就流不动。”
社会政策方面,中国的全民托举能力是孟买难以企及的,到2025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99%,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而印度虽然也推行全民教育和“数字印度”计划,但受限于财政能力和社会结构,底层群体依然处于“上不了学、看不起病、养不起老”的困境,联合国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全球第76,印度则在112位,差距依然明显。
![]()
更关键的,是发展理念的差异,中国的发展是“脚踏实地”型,从农村改革到工业化,再到科技创新,一步一个脚印。
而印度的路径更像“跳跃发展”,试图绕过制造业的“苦日子”,直接进入金融和服务业的“好日子”,结果就是,摩天大楼修起来了,底层土壤却还在流失。
历史已经证明,发展没有捷径,光靠几位亿万富翁撑不起国家的未来。
![]()
结尾
孟买和上海的对比,说到底不是谁更热闹,而是谁更扎实,中国人之所以觉得印度还“落后”,不是因为看不起谁,而是因为我们对“城市领先”的理解,更注重普惠与公平。
塔尖再高,若地基是沙子,终有一天会塌,反过来说,一个城市真正的荣耀,不在于它能养出多少个亿万富翁,而在于它能托起多少普通人,这个时代不缺超人,也不缺巨富,缺的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过上体面生活”的系统。
而这,才是中国人在这场争论中坚持的逻辑,亚洲的未来,不由谁喊得响决定,而由谁走得稳决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