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件大事是诺贝尔奖的公布。从今年公布的三个理科奖—生理化学和物理来看,含金量都颇高。
![]()
Nobel Price Museum lily拍摄,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生物化学颁给了免疫系统的研究。坂口等人发现人的免疫细胞t细胞里,不单存在着只针对外来病菌的细胞,也有10%左右是针对于“失控”或者“不分敌我”的t细胞。首先这样的发现可以解决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问题,比如自免肝,同时也可以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思路:通过调整t细胞的成分结构,让t细胞更多地攻击癌细胞。
![]()
化学奖颁给了大分子乃至超分子方面的研究:MOFs。简单来说,这项研究通过使用金属离子做“连接器”,可以把一个一个的大有机分子组装成新的结构。这样一来,新的结构中会含有巨大的空隙,因此这样的材料拥有巨大的表面积和极强的吸附能力。很多人研究氢能,氢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储存:气态需要用很高的压力,而且也储存不了多少,液态储氢需要涉及到很低的温度,能耗也很大,现有的固体金属储氢重量太大,量也很小。但是如果用了这种超分子,可以很方便地储存大量的氢气。类似的这样的分子在空气水分子捕捉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性能。
![]()
化学奖颁奖现场 lily拍摄,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物理学奖则颁给了量子计算方面。之前人们认为量子物理当中的态叠加、隧穿等效应都只属于微观层面,克拉基、德弗里特和马丁尼斯则找到了宏观的量子效应。这成为了量子计算机的基础,可能会在未来颠覆整个计算机行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名获奖人中的德弗里特和马丁尼斯都在谷歌工作,负责量子计算机的开发,这也是量子计算机领域所谓的“谷歌霸权”的一个体现。
![]()
颁奖现场 lily拍摄,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所以总而言之,今年的奖评的质量非常高,每一项都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做出颠覆世界的发现。
当然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我们?同样,对于这个问题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真正搞学术的人往往都在反思我们的体制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评各种各样的职称,要急着凑够发文章的数量,而没法像坂口等人花20多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一个东西。而有些人的角度就很奇异了,这些人也大体是一些与科学没什么关系的人,比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项某刚。
(当然严格来说并不是每年,15年的时候,这种声音彻底销声匿迹,原因很简单:那一年的生理学奖颁给了屠呦呦,虽说她直到现在都没能当上院士,理由仍然是不满足要求,哪怕现在明摆着是院士群体里需要她,而不是她需要院士头衔。)
项某刚针对诺奖这个问题连着发了两篇文章,而且当然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谬误百出。
第1篇文章说“诺奖帮不了科技发展”,文章如下:
![]()
项某刚公号文章截图
首先这话有一个大问题:诺奖几乎从来不奖励“发明创造”,因为那是工程问题。诺奖从来是偏理科的,即使涉及到工科,也往往是表彰那些对工程影响较大的理学发现,或者颠覆了既有理学认知的工程实践,比如蓝光二极管。这位是否真的懂什么叫发明创造呢?
而且“发展与科技并不是一回事”,“这个奖和实际的科技非常遥远”。前半句我觉得我根本不需要再怎么说,因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而至于诺奖究竟与科技有多近有多远,我们看看诺奖的获奖清单:
物理方面,因为物理学也涉及到纯粹的理学研究,而不一定是与工程学相关的技术,所以确实不能保证所有获奖的项目都能立即转化成科技,比如杨振宁他们研究宇称不守恒,至今都没看到应用。但是那些能转化出来的,个个都是颠覆世界的技术:
1901年的x射线,直接改变了我们看病的诊断;1909年颁给无线电的发明人马可尼,整个无线领域都就此开端,项某刚自称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不应该不知道这事;1944年颁给核磁共振,今天去医院都能做到这个检查;1946年颁给超高压装置;1956年颁给晶体管,这事项某刚更不应该不知道;1987年颁给高温超导材料,这个目前没有太大规模的应用,不过也快了;2007年颁给巨磁阻效应(GMR),直接带动了今天的电脑硬盘的产生,这事项某刚也不应该不知道;2009年是一个迟到的奖,颁给光纤的发明人高锟,这也是电子领域,项某刚还不应该不知道;2010年颁给石墨烯;2014年颁给蓝光二极管,今天主流的照明设备都是LED,实际上来源于此;去年颁给了AI方面的研究,今年则是量子计算相关。
化学和生理学相较而言,转换得更直接一些,而且因为最近几年化学和生理学越来越有混合的趋势,所以我们一起说:
1903年化学颁给电离,生理学颁给光疗法,1904年化学颁给惰性气体的发现,今天玩的氦气球什么的都来自于此,生理学则交给消化系统的研究;1905年化学颁给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我们的衣服从此丰富多彩,生理学则颁给白喉病的研究;1906年化学颁给氟元素的研究,今天家用的不粘锅里面的特氟龙就来源于此,生理学颁给神经方面;
因为实在太多太密,我们跳过一大段,直接看2000年后:00年化学颁给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这事儿研究电子的项某刚也不应该不知道,生理学颁给神经信号的传导,今天的脑机接口都基于这样的研究;01年化学颁给手性催化,直接提升了化工行业催化剂的使用效率;03年生理学颁给核磁共振;05年化学颁给烯烃复分解反应,生理学颁给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今天去医院做吹气检查都是来自于这个。08年生理学奖颁给乳头瘤病毒和免疫缺陷病毒;10年生理学颁给体外受精,11年颁给自身免疫,12年颁给干细胞,15年生理则是众所周知的,一半颁给蛔虫病,一半颁给屠呦呦研究的疟疾青蒿素;18年生理颁给负向免疫治疗癌症;19年化学奖颁给锂离子电池,这个自然不必多说,20年生理颁给丙型肝炎……
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我们只是在这里挑选与产业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至于有潜能但还没有完成结合的,我们就先不说。我们就想问问项先生:怎么就叫与实际的科技非常遥远呢?我不指望他懂生理学化学的这些东西,最起码他自称为电子方面的专家,物理学那几个与电子相关的奖他总也不能不知道吧?他接下来提到新能源,那他不知道今年的化学奖对于新能源非常有帮助吗?今年化学奖研究的这种表面积极大透气性极高的分子结构,极其适合新能源里面催化剂的使用和气体的储存,因为它能提供极大的表面积供催化剂附着,也有充分的空间吸纳气体或者让气体通过。这哥们真的懂他自己在说什么吗?
然后就是第2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不可能拿诺奖,原因是地缘政治:
![]()
项某刚公号文章截图
但是我要问:难道我们现在的这种对立比苏联那功夫还要严重吗?苏联是在什么时候扎堆拿的诺奖?答曰,恰恰是冷战对抗最高潮的时候。诺奖的这种选择实际上客观承认了当时的苏联科学的水平。
1956年谢苗诺夫获得化学奖,两年后切伦科夫等人获得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切伦科夫辐射的研究,再两年后,苏联物理学最厉害的人物朗道也获了奖,因为他在凝聚态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再两年后,又有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因为激光器的研究获奖。所以我们不看这一期间的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58年获文学奖,肖洛霍夫65年因为《静静的顿河》获奖),就只看理科的这几个奖,结论就是从56到64这8年里,苏联有7人获得理科方面的诺奖。不是说是冷战吗?不是讲地缘政治吗?为什么会把诺奖这么密集的颁给苏联阵营,来表彰他们在科学方面的重大贡献,承认他们在科学方面能和西方分庭抗礼呢?
所以项某刚这篇文章,总结起来只是三个字而已:酸葡萄。对于他们这样的文字,我的处理办法向来是把大量的事实直接砸过去,比如让他们好好看看诺奖的获奖清单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在这里吐槽诺奖这不好那不好,其实归根结底也只是拿不着而已。要是真能给他一个诺奖,文学奖也好,理科奖也好,他都是一蹦三尺高的人,毕竟这人从他开的履历上一看就颇在乎这些头衔。最好是给他个文学奖,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看他如何把他骂莫言的各种各样的文词挨个吃回去。很抱歉,我实在太了解他们这些人了,比如我身边的某人痛骂某期刊是水刊、某机构是骗子,无非是因为这期刊拒稿了他的论文、这学会没邀请他。
而且中国也并非不会拿诺奖,比如粒子物理学方面,王贻芳就很有可能得奖。他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学的终极难题之一—中微子问题,而现在随着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开机,也应该再过个几年就会有成果。这可不是一般的成果,它能够解决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中微子的振荡参数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只要王先生能够保重身体,坚持到出成果的时候,那他基本上肯定会能拿一个诺奖的。贵州的天眼FAST也可以冲一下天体物理方面的物理学奖。虽然现在没有,但并非没有希望。项某刚的话恐怕太绝对了。
当然,正如上一篇文章中一样,我可以预见到我这篇文章中也会有一些项某刚的粉丝在评论区里给我留言。留就留吧,但我提两个建议:第一把我的文章完整看完,第二,再好好看一下诺奖物理生物化学三个奖项的全部获奖清单,然后再说也不迟。
~the end~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