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emo 了”
“到点了,该网抑云了”
估摸着好多家长
都在娃儿嘴巴头听过这些话
听得脑壳都有点“嗡嗡”的
完全搞不懂这是啥子新花样
注意了哈
这可能是孩子厌学、焦虑
甚至是情绪障碍的前兆
今天是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孩子出现了异常的“情绪变化”
家长该做些什么
![]()
![]()
孩子的情绪变化往往不会“突然爆发”,而是会通过日常行为释放“信号”。家长若能及时捕捉,就能在问题萌芽阶段给予干预:
睡眠紊乱:原本规律作息的孩子突然出现入睡困难、凌晨醒后难以再眠,或白天嗜睡、醒后仍觉疲惫,甚至通过熬夜“逃避”第二天的生活,可能是情绪压力的直观表现。
兴趣减退:曾经热衷的运动、游戏、绘画等爱好突然 “搁浅”,对以往喜欢的事物提不起兴趣,甚至拒绝参与社交活动,容易陷入独处的状态。
行为反常: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比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情绪暴躁、容易因小事哭闹;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骤降,甚至出现自伤、自我否定等极端行为
身体不适:频繁抱怨头痛、腹痛、胸闷等身体症状,但多次就医检查后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需警惕情绪因素的影响。
![]()
![]()
当发现孩子情绪异常时,很多家长习惯用“说教”“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却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封闭。3个高效沟通技巧,帮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拒绝“说教式对话”,用“提问”代替 “指责”:避免说 “你怎么这么矫情”“别想太多就好了” 这类否定孩子情绪的话,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评判。
学会 “倾听共情”,先“理解”再“引导”:当孩子愿意倾诉时,不要急于打断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耐心倾听,并换位思考后给予回应,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之后再慢慢引导其梳理问题。
创造“无压力沟通场景”,减少“正式对话”:不必刻意找“严肃的时间”和孩子谈心,可利用一起散步、做家务、开车接送等轻松场景,在自然的交流中拉近亲子距离。比如在散步时聊几句往往比坐在客厅里“谈心”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
![]()
![]()
如果家长通过调整沟通方式、给予情感支持后,孩子的情绪问题仍未改善,甚至出现以下情况,务必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1️⃣情绪问题持续超过2周,且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如无法上学、拒绝与人交流);
2️⃣出现自伤、自杀念头或行为,或有伤害他人的倾向;
3️⃣伴随严重的睡眠障碍、食欲异常(如暴食、厌食),或出现幻觉、妄想等异常心理症状;
4️⃣多次自行调整后仍无改善,家长感到无力应对,或孩子明确表示“需要帮助”。
如果您的家里也有
正经历“情绪低谷”的孩子
请务必记住
用科学的方式引导
用温暖的陪伴支持
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帮他们重新找回阳光开朗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