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象宪老师在宁海文化馆工作时,我还在农村教书。进城后,杨老师已调往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因此无缘结识,仅从杨象富老师处得悉杨象宪老师的些情况。直到我在政协担任书画院院长时,由于出版《当代宁海书画家作品集》及在浙江展览馆搞展览,才开始与杨老师有所接触,但并不直接。
![]()
2002年,杨老师在济南办了个人画展,在张位胜副主席的带领下,我与书画院的一批书画家到济南参观画展,才真正结识杨老师。杨老师的大型画展让我大开眼界,参加开幕式的有省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和济南军区原司令员张太恒等千余人,观众反响强烈。无奈我是个门外汉,只觉得好而不知怎么个好法,无法评价杨老师的艺术造诣。但杨老师的勤奋、用心、大气与他朴实的形象,使我终生难忘。
![]()
一讲到杨老师,也曾有人把文化大革命中批斗潘天寿先生的事牵扯到他的身上。大家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中国不幸的大事件。这场浩劫让多少人遭遇了苦难。因此不能以今天的观点来要求当时的学生对此负责任。更何况作为潘先生的“孝子贤孙”的杨象宪老师,事实上根本没有参与此事。但在后来的所谓“揭批查”中,有些人借机把水搅浑,无事生非,朝那些有发展和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师生身上泼污水,让杨老师无故遭疑。但始终无实据”。蒙冤之时,杨老师精神上要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但他没有消沉,永不气馁,他坚信潘天寿先生在天之灵最了解他的为人为画。
![]()
他毕生铭记潘先生的教导:“宁海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没人留名,我们俩毕生努力。”因此他更加勤奋,努力创作,化尽心血,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出色继承潘先生的事业,获得了在花鸟画艺术上的骄人成就,这比任何表白更具说服力,更伟大的是他的内心已升华到忘我的境界,我为之敬佩景仰。
![]()
杨象宪老师的仙逝,是一颗艺术巨星的陨落,是书画界的一大损失。张位胜先生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领导,在济南画展时,他曾作了激情发言,我们一起结识了杨老师。他嘱我在撰写悼念文章时,带上他的一片敬仰之意和哀悼之情。所以,谨以此文为祭,寄托我俩对杨象宪老师的共同怀念。
(作者系《宁海政协》主编,曾任宁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本文表达作者观点,本号客观载述)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作者:应大松
□ 照片:来自宁海文旅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