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又出事了!
10月9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坠海,消息刺痛了无数人,这起悲剧再次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推向舆论焦点。当车企们忙着宣传智驾系统的“黑科技”时,公众更关心的是:这项技术究竟离“安全兜底”还有多远?
![]()
现阶段智驾技术的核心矛盾,早已不是“能否降低事故率”,而是“人机协同的信任裂痕”。数据显示,L2+级智驾能降低60%的分心事故,但在暴雨、施工路段等极端场景,其事故率反而比人类驾驶高25%。问题根源在于系统的“认知短视”——多数算法只能关联几帧路况信息,像“鱼的7秒记忆”般无法串联连续风险信号,等到发出接管提示时,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往往不足2秒,远低于人类2.3秒的生理极限 。
![]()
更值得警惕的是“秀技式研发”带来的隐患。部分车企为追求“低接管率”的宣传噱头,刻意过滤风险提示,把驾驶员推向“被动接锅”的境地。有测试显示,某品牌智驾系统在高速施工路段,直到距路障80米才紧急制动,而人类司机通常在150米外就会减速。这种“极限操作”在测评中亮眼,却在现实中埋下致命陷阱。
![]()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构“安全优先于体验”的行业逻辑。技术层面,“主动兜底”比“被动提示”更重要。比亚迪为L4级泊车提供“安全兜底”的尝试,已让用户接受度提升20%;四维图新通过“路侧感知-车端算力”的双重冗余,在低成本硬件上实现了施工路段的提前预警 。这些实践证明,安全不必依赖昂贵配置,关键是建立“风险预判-系统介入-安全缓降”的全链条机制。
![]()
法规与责任界定必须同步跟进。当前“驾驶员未接管即担责”的模糊条款,实则是车企的“免责保护伞”。借鉴权威专家的建议,应出台标准:当碰撞时间不足2秒时,授权系统优先控制车辆,避免人类慌乱操作加剧风险 。同时需建立“智驾驾照”制度,堵住借车使用、代激活等培训漏洞。
![]()
用户教育更要跳出“技术神话”陷阱。43%的消费者对平价车型智驾存疑,却有近半数车主开启智驾后玩手机 。车企应在激活界面强制播放风险警示,用真实事故案例替代“无人驾驶”的误导性宣传。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成为“副驾”而非“司机”。小米SU7的悲剧提醒我们:没有100%安全的技术,只有100%严谨的敬畏之心。当行业放下炫技执念,把“兜底能力”当作核心竞争力,智驾才能真正走进安全的未来。
![]()
-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内容均源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存在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