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义乌这座以“世界小商品之都”闻名的城市里,除了商贸传奇,还有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匠心故事。贾江英,这位1975年10月出生于义乌起鸣村的女性,作为贾家梨膏糖的第四代传承人,以其独特的“守正”与“创新”,将一味家传梨膏糖,熬成了带动共富的“甜蜜产业”,让百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根植传统的匠心坚守
贾江英的“守正”,始于十二岁那口咕嘟冒泡的梨膏糖锅。从父辈手中,她接过的不仅是一张古老的配方,更是一份对技艺本真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执着坚守。她深知,非遗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纯正的基因。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始终恪守古法工艺的核心精髓,对选料、熬制时间、火候把控等关键环节秉持着近乎苛刻的标准。这份对“正脉”的坚守,是“宏妈梨膏”品质的基石,也是其能够穿越时光、打动人心根本所在。
她的“守正”,更体现在创业的初心上。2016年,因儿子输液过敏,她萌生了制作更天然、健康梨膏的念头。这背后,是一位母亲最本真的爱与责任,也是非遗“济世惠民”内在精神的当代体现。她不曾急于求成,而是带着自制的梨膏糖,从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步步踏实做起,每天工作长达18小时,这份坚韧与朴实,正是无数传统手艺人“守正”精神的真实写照。
![]()
然而,贾江英深知,“守正”不等于“守旧”,真正的传承必须在创新中实现。她的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澎湃的现代活力。
首先是产品的创新。 她不满足于梨膏糖的传统形态与功能,历经38次反复试验与配方改良,成功开发出“养生款、功能款、儿童款”三大产品线。其中,极具创意的“梨膏棒棒糖”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年销量超过10万支,成功打开了年轻家长和儿童市场,让良药不再苦口,让非遗变得“好吃又好玩”。这一创新,不仅让“宏妈梨膏”在2020年斩获中国义乌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更让这一品牌跨越重洋,远销海外。
其次是模式与传播的创新。 她将技艺传承从家族内部推向公共空间。2024年,在佛堂镇妇联支持下,她创办“梨膏学堂”,开设系统课程,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妇女创业就业的技能,累计培训560人次,并搭建灵活就业网络,提供从原材料清洗到文创设计等十余种岗位。她还创新推出“梨膏小课堂”公益项目,主动走进数十所中小学,让1.2万人次的学子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完成了非遗从“被动观赏”到“主动体验”的转变,在下一代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最终是价值体系的创新。 贾江英将传统技艺彻底融入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洪流。她每年与农户签订2000亩梨树的保底收购协议,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带动一方的“甜蜜引擎”,使合作农户年均增收4.6万元。她还将“志愿服务”融入品牌基因,依托老街妇联队伍,带领32名妇女开展公益行动,在白露为环卫工人熬制秋梨润肺汤,在冬至为孤寡老人送去定制低糖梨膏,累计捐赠产品价值超10万元,用技艺的温度浸润社会需要帮助的角落。
![]()
守正创新,诠释新时代传承人担当
贾江英的创业与发展之路,是一条清晰的“守正创新”之路。她守的是技艺之本、匠心之魂、惠民之初;她创的是产品之形、传播之径、价值之域。
正是凭借这份卓越的平衡与开拓,她个人先后被评为义乌市优秀清廉商户、省级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义乌市乡村能人。2025年4月,央视频为其制作专题报道《非遗四代相传,在“义乌记忆”新时代中焕发光彩》;5月,她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发展论坛上,荣获“首批非遗传承创新人才”称号。
![]()
贾江英,这位从灶台边走向世界的非遗传承人,用她的智慧与汗水证明,真正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敬畏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造。她让百年梨膏糖的馥郁甘甜,飘香海外,飘入校园,飘进千家万户,更飘洒在共同富裕的宽广道路上,生动诠释了一位新时代非遗传承人最为可贵的社会担当与创新精神。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