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食堂日均接待数千名师生,每天产生大量含油废水(如刷锅水、洗碗水),而油水分离池是处理这类废水的关键设备。它能高效分离油脂与污水,避免油脂堵塞管道、污染环境,对大学食堂的合规运营和卫生保障至关重要。不少食堂管理人员对其认知较浅,其实掌握它的核心逻辑,能更好地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一、先搞懂:油水分离池的基础定义
油水分离池是通过物理或机械方式,利用油与水的密度差异,实现油脂与污水分离的专用设施。与小型隔油器相比,它体积更大、处理量更高,更适配大学食堂这类 “高废水产量” 场景 —— 通常大学食堂的油水分离池,处理量需达到5-10m³/h,才能满足早中晚三餐高峰期的废水处理需求。
从结构来看,常见的油水分离池分为 “进水区、分离区、出水区、集油区” 四个核心区域,部分适配大学食堂的型号还会增加 “残渣过滤区”,提前拦截米饭、菜叶等食物残渣,减少后续分离压力。
二、核心逻辑:油水分离池的 3 步工作原理
大学食堂的油水分离池,本质是通过 “稳流 - 分离 - 收集” 的流程实现油水分离,每一步都针对食堂废水的特点设计:
- 进水稳流:减缓废水流速
 
大学食堂的含油废水通过管道流入分离池时,先进入 “进水区”—— 这里设有导流板和缓冲装置,能将流速从 0.5m/s 以上降至 0.1m/s 以内。若流速过快,易将已分离的油脂再次冲散,而减缓流速后,废水能平稳进入下一步,为分离做好准备。同时,进水区的滤网会拦截食物残渣(如饭粒、菜叶),避免残渣堵塞分离区管道。
- 重力分离:油脂自然上浮
 
进入 “分离区” 后,废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油脂的密度(约 0.91-0.93g/cm³)远小于水的密度(1g/cm³),在重力作用下,油脂会逐渐向上漂浮,形成一层均匀的油膜;而不含油的污水则会向下沉淀,流向分离区底部。大学食堂的分离池通常会将停留时间设计为 30-40 分钟,确保高浓度油脂充分上浮,分离效率可达 85% 以上。
- 分区收集:油、水、渣分别处理
 
分离完成后,各物质进入对应区域:
- 漂浮的油脂会流入 “集油区”,部分大学食堂的分离池配有自动刮油板,可定时将油脂刮入储油桶,减少人工操作;
 
- 底部的污水则通过 “出水区” 管道排出,进入校园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排放水质符合《餐饮废水排放规范》;
 
- 进水区拦截的残渣,需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理(建议每天 1 次),避免堆积发酵产生异味。
 
 ![]()
三、大学食堂使用:2 个关键注意事项
大学食堂的油水分离池若使用不当,易出现分离效率下降、管道堵塞等问题,需重点关注两点:
- 匹配处理量,避免超负荷
 
大学食堂需根据用餐人数匹配分离池规格:若食堂日均接待 3000 人,需选 8-10m³/h 的设备;若接待 1500 人以内,5-6m³/h 即可。若强行用小处理量设备应对高峰废水,会导致油水未充分分离就排出,可能被环保部门处罚。
- 定期维护,延长设备寿命
 
- 集油区的油脂需每周清理 2-3 次,避免油脂溢出污染池体;
 
- 每月检查分离区的导流板是否变形,若有损坏需及时更换,防止影响流速控制;
 
- 每季度用中性清洁剂清洗池壁,避免油污附着影响分离效率(大学食堂建议选择食品级清洁剂,符合卫生要求)。
 
四、合规要点:大学食堂必知
根据环保要求,大学食堂的油水分离池需满足以下条件:
- 分离后的污水含油量需≤5mg/L,油脂需交由具备《废弃油脂回收资质》的机构处理,不可随意倾倒;
 
- 部分地区要求食堂安装油水分离池在线监测设备,实时上传分离数据,建议提前了解当地政策,避免合规风险。
 
 ![]()
对大学食堂而言,油水分离池不仅是环保设备,更是保障师生用餐环境的 “隐形卫士”。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点,能有效减少管道堵塞、异味等问题,降低运营成本。
你所在大学食堂的油水分离池,是否遇到过分离效率下降的情况?或者有哪些实用的维护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