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知什么时候,诺贝尔变成了一场中国人的守岁。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大约是希望渺茫,偶有意外之喜也不敢奢求,反倒是文学奖能引发一些期待,不管谁获奖,村上春树和残雪仿佛都是最大赢家。我也是格外期待文学奖的,不是因为我热爱文学,而是物理化学生物实在看不懂,不好煞有介事地装。
东亚人格外喜欢把奖项作为国家竞赛,每到颁奖时,国人就会间歇性地想起日本2001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豪言“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起初,很多日本人自己都觉得这个计划很扯,觉得这种基础学科的事没法计划,由政府制定这种计划本身就很功利,即便是增加基础学科的投入。甚至一些日本的诺奖得主也在吐槽,比如中村修二、大隅良典都针对日本国内愈演愈烈的实用主义有过批评,他们都对效率优先的研究导向表示不满。
日本的这个计划,也让一些国人产生错觉,以为大干快上就能带来诺奖。实际上,中村修二和大隅良典都在批评日本21世纪以来学术氛围的实用化转向。而现在日本的自然科学诺奖得主,不少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基础学科的投入,以及自由自在的学术氛围。换句话说,诺奖恐怕不是被计划和推动出来的,而是不疾不徐地“养”出来的。
在部分国人的思维里,这种计划性和功利性,恐怕比日本政府走得更远。十多年前,就有一篇雄文,预言十年后中国人拿诺奖是家常便饭。表面看来,这篇文章的逻辑似乎没有问题,该文认为科技投入需要一定时间来发酵,从立项到出成果,还有取得国际认可,都需要一段时间。正因如此,该文预言十年后中国将迎来诺奖井喷。
距离屠呦呦拿奖,过去了整整十年,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日本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本身就有实用主义色彩,推出后反而引发日本学界氛围的变化,甚至让诺奖获得者都开始批评。因此,这种“制定计划-加大投入-等待收获”的模式,恐怕并不是造就诺奖的真正原因。对自然学科的真正“投入”,不是大干快上,而是让那些研究基础学科的人,有自由研究的氛围、有体面但不必光鲜奢侈的生活。
但现在很多人仍然停留在“比学赶帮超”的定式里,这不免会有揠苗助长的风气,鼓吹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热门”领域和项目,科学研究成了KPI。
科学不是经营谋划,催熟成就不了诺奖,尤其是基础学科。在财富收益上,基础学科本就没那么挣钱,往往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其中。真正热爱的人,需要的不是所谓效率优先的投入,而是让他们不受干扰地自由研究,少一些办公室里的鸡毛蒜皮,少一些权力介入和领导敬酒,少一些来自外行的指标。
如果再深究,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在呵护这些真诚热爱的人。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某中学让家长下跪托举孩子,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某些学校,不是让学生下跪就是父母下跪,不是让孩子给爸妈洗脚就是抱头痛哭。用来启发孩子的方式,离“热爱”越来越远,离权力和算计越来越近。培养出太多精明而顺从的学生,更加匹配这种功利化的模式,但未必跟拿诺奖真的相关。怀着这种功利化心态来看诺奖,恐怕很多人只是醉心于诺奖的光鲜,而不是科学本身的创新和突破,也并非真正关注诺奖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