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如北大,也开始“卷考公”了。
对不少人来说,这事儿听着有点离谱:北大学子,按理说不该是去创新、去科研、去出国深造的那一批吗?结果,他们也在刷行测题、背申论模板。
这可不是个别学生的自发行动,而是学校亲自下场。
“考公流水线”进校园了
9月19日,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公众号发消息:为打算报考2026年公务员的同学,学校组织行测、申论的模拟考试和辅导班。
![]()
这可不是一次临时活动。北大早在去年就搞过六轮线下模考,全校有800多名学生报名。如今,这种考公服务已经成了官方“就业服务项目”的一部分。
北大不是孤例。全国越来越多高校,正把“考公”正式纳入教学体系,有的甚至直接开成“微专业”。
![]()
比如,湖南信息学院今年一次性推出三个微专业,其中一个就是“公务能力与素养”,课程从申论写作到公务礼仪,一条龙覆盖。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去年也推出“公务员能力与素养”微专业,2年学制、16学分,课程表上赫然写着“大数据分析”“领导力培养”“面试技巧”——简直就是把培训机构搬进了校园。
要说起源,还得追溯到黑龙江大学。2020年,他们率先开设“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后来福建理工、西南大学、扬州大学、中南财大等纷纷跟进。
![]()
如今,全国至少有50多所高校上线类似课程,从985到省属院校,几乎都在布局。
为什么高校也开始“教考公”?
因为形势逼人。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258.6万,比前一年多了33万;而2015年还只有90万出头,十年翻了近两倍。
![]()
《2025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4届本科待业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正在准备考公或考事业编。
在这种氛围下,开设“公务员微专业”对高校来说,既是就业服务,也是求生本能。
毕竟,“就业率”是硬指标。既然改变不了风向,那就帮学生造船。
这些课程通常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用一两个学期课余时间,把行测、申论、结构化面试技巧打包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还能计入学分。
原本在毕业季才鸣枪的考公长跑,现在从大二开学就开始预热。
是进步,还是无奈?
大学变成“考公集训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要说现实层面,这无疑是“理性选择”。
在就业形势紧张、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下,“编制”代表的稳定感、安全感,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不确定性的解药。
从学生角度看,能提早准备、少走弯路;从学校角度看,就业率好看、口碑也稳。
但从另一面看,也让人唏嘘。
大学本应是探索、试错、寻找方向的地方,而不是提前进入应试轨道的“预备班”。
当越来越多的顶尖学生开始卷“上岸”,我们该问的可能不是“北大为什么也考公”,而是——为什么除了考公,大家想不到别的路?
![]()
归根结底,大学开设“考公微专业”,并不是教育的胜利,而是现实的映照。
真正决定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的,不是北大,也不是培训班,而是就业市场的出路。
只有当“编制”不再是唯一最稳妥的未来,当社会给年轻人更多安全感,
那时,“卷考公”或许才会慢慢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