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的上海街头,几十万市民推开家门,看见浑身带着硝烟味的解放军战士抱着钢枪,整整齐齐睡在潮湿的马路上。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凭着“不进老百姓家”的铁规矩,给刚经过战火的城市,送上了一份让全世界都吃惊的“见面礼”。可就在两天前,苏州河北岸的枪声还没停,一位国民党中将的选择,让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更快迎来了新生。
汤恩伯这些将领坐船逃跑的时候,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带着一万多官兵在阵前起义,解放军没费一枪一弹就跨过了苏州河这道最后防线。
![]()
从来就不是嫡系
要是回头看看刘昌义的抗战经历,他可不止“起义将领”这一个身份。这位从西北军出来的将领,1933年就当上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三师师长,拉起队伍抗日。
1940年在豫北陷入绝境,他故意向汪伪政权诈降,算是缓兵之计;等日伪来清点部队的时候,突然反过来打,把六百多敌军全消灭了,还抓了好几个头目。
这份血性虽然让重庆政府给了他“暂编第十五军军长”的任命,还发了三级云麾勋章,但他始终融不进蒋介石的嫡系圈子。
就算1944年豫中会战里,他带着部队跟日军死拼,还是被当成“杂牌军”;后来升了集团军副司令,其实是明着升职,暗地里削了他的权。
可汤恩伯那些中央系的将领,就算打仗不行也照样受重用,这种派系里的互相排挤,早就为他后来的倒戈埋下了根。
![]()
筹谋淞沪
上海决战前,刘昌义的“闲职”反倒成了起义的掩护。
1946年刘昌义被调到第一绥靖区当副司令,其实这就就是个没有实权的空职。
他这时候偷偷见了李济深,开始参与反蒋的活动;1948年民革成立,在王葆真的见证下,他宣誓入了党,答应“等着机会起义”。
1949年5月,汤恩伯想找个“替死鬼”来接管溃散的51军,刘昌义主动站出来说:“部队乱成这样,得有人管啊!”
汤恩伯一看有人愿意接盘,于是大手一挥就让刘昌义去了51军。那时候51军就剩几千残兵了,可对蛰伏了三年的他来说,这支残军正好是投向新阵营的见面礼。
更有意思的是,刘昌义以前被蒋介石提防的“通共嫌疑”,这时候倒成了他联系地下党的路子。
![]()
25日下午,刘昌义走进劳工医院的解放军师部时,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打仗一边和平,对比得让人心里发紧。
南岸市区里,27军的战士为了保护邮局大楼,不用重武器,在敌军机枪扫射下一片片倒下,鲜血把苏州河的水都染红了;北岸造币厂桥西边,51军的阵地因为他一个电话就停火了:“马上接受改编!”谈判的时候,他跟解放军代表罗维道直说:“我早就跟民革约好了,起义不是临时决定的。”
协议上的墨迹还没干,他又亲手写了十几封劝降信,送到青年军、交警总队,以警备副司令的名义,催着各部放下武器。这时候汤恩伯正在吴淞口的军舰上,庆幸自己能全身而退,可刘昌义这个“被抛弃的将领”,却为上海保住了最后一点完整。
可这用牺牲换来的和平,却让刘昌义背了三十多年的身份争议。因为当年单线联系的王葆真被捕了,能证明他是民革党员、是早就计划起义的证据断了线,后来的档案里,长期把他算成“投诚”。
![]()
同样参加上海起义的宪兵九团、工兵十七团的官兵都得到了明确表彰,可策划起义的刘昌义,直到1982年,民革中央和党史部门一起核查,才洗清了“被迫投降”的误会。1985年,起义证书终于送到他手上,老人只平静地说:“个人名声是小事,上海能躲开战火才是大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